传播与调适:“西安回民街”民族文化认同变迁研究

来源 :西北民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nxmyuand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西安回民街(回坊)是典型的都市回族社区,历史厚重,地理位置优越,人口流动剧烈。让人不经思索,渐变的寺坊结构和人口格局是否对坊民的文化认同产生了影响?坊内的传播媒介在构建民族文化认同和维持族群边界的过程中又发挥了怎样的作用?本文通过田野调查,从时空两个纬度分析渐变格局中民族文化认同的形成基础和变迁因素。通过对媒介的内容分析和受众的深度访谈,试图从传播学涵化视域下分析不同的时期的媒介内容塑造了坊民怎样的文化认同并采取了何种涵化策略。研究发现寺坊结构的变迁在早期形成了统一的文化认同,伴随教派的流入而形成的相互独立的文化认同,后因居住格局及人口流动,"同拜独一主"的文化认同被坊民普遍接受;伴随仪式而生的符号媒介依然成为伊斯兰文化认同的主导力量。报刊在特定时期内维系了族群的内聚力和文化独立性。大众传播媒介便捷了信息流动,却淡化了"回坊"宗教意义,民族文化发生被动内卷。新时期,"西安回坊(Xian_huifang)"公众号的创建再一次争取到坊民的注意力资源,在一定程度上维系了族群文化的边界。在历史和媒介的双重作用下,地理格局被动发生着变化,媒介更新和调适则是主动的赋权,用户生产内容都在不同时期影响着西安回坊民族文化的认同,文化认同的变迁在随即形成。
其他文献
剧情回放  ★乔家复字号名下通顺店卖的胡麻油掺假,乔致庸怒极,当即命令通顺店掌柜伙计去柜上算账辞号.为挽回商誉,复又命顾天顺和通顺店李掌柜连夜写出告示,贴遍包头城,说
期刊
针对网络教育资源建设中课件存在的移植性、重用性、跟踪性差等问题进行研究。利用Lector工具,结合课件制作实例,说明SCORM标准的课件设计与实现方法。通过将其导入运行平台
该文分别从人脸检测、文字/手写体识别、图像处理及其他应用研究等方面对SVM的应用研究进行了概述。
走出校门,七月流火:很多大学的毕业生,正接受着就业和创业的双重选择。
位于贵州省毕节市大方县的大方隧道,全长7130m,是新建客运专线铁路成都至贵阳线乐山至贵阳段“四桥十三隧”重难点工程之一。隧道暗洞起始即下穿既有杭瑞高速公路高填方路堤(
增加农民收入是开拓农村市场,扩大内需,促进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党中央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当前乃至今后农村工作的一个战略重点。不仅直接关系到广大农民的切身利益,而且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