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从个体内部的一致性及个体与群体中大多数人之间一致性,这两个角度出发,探讨这两方面因素在认知失调的产生及缓解中的可能作用。研究立足于Aronson提出的个体希望保持的自我概念的三个方面(1、能预测自己的行为;2、有道德的;3、有能力的),采用诱导依从范式和情境创设的方法开展了5个实验研究。研究被试均是从华东师范大学随机招募到的大学生和研究生。整体情绪水平、自我分离程度、心理不适感、积极情绪水平,以及消极情绪水平是判断认知失调的引发和缓解的五个指标。在研究1中,被试完成了枯燥实验并给枯燥实验做出符合自己真实感受的评价后,若得知自己的评价与之前被试的评价是不一致的,个体会出现认知失调;在研究2中,唤起了自我概念中的道德感的被试,在完成枯燥实验后若给实验做出与自己感受相反的、好的评价,则会引发认知失调;研究3在研究2的基础上发现,出现了认知失调的被试若意识到自己的行为表现与之前所有的被试是一致的,则认知失调得到缓解;在研究4中,完成了能力测验的被试若得到的成绩反馈与自我概念中的能力感(预期的成绩)相反,则会引发认知冲突;研究5在研究4的基础上发现,出现了认知失调的被试若了解到自己的能力水平与周围大多数人的水平是无差别的,则认知失调的水平可以显著下降。以上5个研究反映了个体内部及与周围人多数人之间的一致性对认知失调的产生和缓解的作用。研究1的结果表明:个体的行为与周围大多数人之间的不一致会引发认知失调;其他的四个研究结果表明:当个体自我概念受到威胁而出现认知失调时,个体的行为表现或能力表现与周围大多数人是一致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认知失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