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传统村落形态研究一直是学者们研究的热点之一。珠江三角洲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在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飞速发展。受城镇化的影响,传统村落的规模和形态不断地发展演变,与城镇建设活动关系密切。通过对珠三角传统村落的调查与研究,分析远郊村落、城市边缘区村落及城中村在形态特征与发展趋势上的差异,认识村落演化发展过程,揭示形态演进规律,对我们更好地保护和开发传统村落资源,挖掘其内涵价值有着重要的意义。本研究选取珠三角传统村落中的31个样点,分为远郊村落、城市边缘区村落及城中村三类,综合运用建筑学、形态学、分形理论等多种方法,研究珠三角地区传统村落的空间形态的形成与肌理,描述、分析和研究其空间形态的演变和动力机制,进而探索在珠三角传统村落形态发展中适用的调控原理与技术手段,为传统村落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也为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决策依据。根据论文研究框架,着重论述以下三方面内容:(1)总结归纳现阶段传统村落形态研究的主要方法及成果,提出采用跨学科和多角度综合的方式,在建筑学研究方法的基础上,借鉴其他学科的理论与技术手段对传统村落形态进行分析评价,确立本文以城镇化为背景,在珠三角地区选择研究样本,摸索珠三角地区传统村落形态的发生发展的规律以及可控的特征和对策。(2)本文通过对珠三角传统村落的调查研究,指出当前珠三角传统村落受岭南自然环境和传统文化所影响,空间形态上反映出人与自然和谐的自然观,秩序与结构统一的内在联系,富于特色的建筑形态和装饰风格,以及注重防御体系的村落布局等。同时,本文按照传统村落与城市建成区的相对位置关系,将现阶段的传统村落分为远郊村落、城市边缘区村落和城中村,分别调查分析了各自的发展状态及演变动因,提出村落空间形态的可控特征是“边界”与“形状”,“形状指数”与“分形维数”等量化标准。本文选择珠三角地区31个样本村落,通过实地调查走访,结合地理环境的判别与认识,按照村落现状、大小规模,形状以及边界形态将村落形状归纳成团状、条状和核状三种形式;对远郊村落、城市边缘区村落及城中村与村落形状之间的关系加以辨析与解释;并通过比对揭示传统村落之间、传统村落与城市之间存在规模-形态-位置的隐形结构关联。这些研究与探讨对于珠三角地区村落形态的调控与监控具有重要的意义。(3)提出珠三角地区传统村落形态的可控策略,从形态阻力面的确立、形态控制内容的完善以及形态控制手段的建立三个方面展开探讨。并结合实践案例提出传统村落形态控制(也可是调控)对于不同类型存在主动型、被动型两种方式。本文选取珠三角地区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通过调查传统村落在城镇化背景下的状态,分析其演变动因,寻找演变规律,归纳总结村落形态的可控特征及量化标准,提出了基于珠三角村落发展实际情况的可控策略与方法。文中对村落形态的可控性这一议题从多方面、多角度展开讨论,强调加强村落形态的动态研究,建立和完善传统村落形态预警、调控机制是促进传统村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