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现代交际方式的发展,语言或语言变体之间的接触愈趋频繁,自20世纪60-70年代以来,双语或多语社团中常见的语码转换现象越来越引起学术界的广泛关注,更是语言学界的重要课题。有鉴于此,本文旨在初步探讨大学校园语码转换的各种动机,力求在语码转换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有所创新。 论文首先对语码转换研究中的有关术语,尤其是本文采纳的术语进行了重新界定和澄清,扫除了该领域因术语之争而造成的概念模糊障碍。需要澄清的术语有:语码和语码转换、语码转换和语码混合、语码转换和借用、语码转换和双言制、语码转换和双语现象以及动机和语码转换动机。澄清了术语之争后,论文概述了作为本文研究场所的大学校园的背景知识,包括校园内外的语言环境及其如何满足了语码转换的先决条件,证明了大学校园是研究语码转换的天然场所。 文献综述部分概述了中西方语码转换的研究成果和现状,重点介绍了西方研究语码转换动机的代表理论,包括Gumperz的情景型语码转换和喻意型语码转换理论、Scotton的标志模式、Giles的言语适调理论及Fishman的惯例域理论。作者指出现阶段国外的语码转换研究重点在于对某个具体言语社团进行实地调查,获取第一手语料,以寻求理论或实践上的突破。国内的语码转换研究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至今仍停留在以何自然为代表的理论介绍、理论论证和对少量语料的初步分析上,而有关大学校园语码转换的语料获取和分析更是凤毛麟角。因此,作者从自己所在的大学校园寻求突破,通过收集第一手资料并运用西方理论进行分析,力求对大学校园语码转换动机进行较为深入、透彻、全面的研究。 第三章为语料来源和研究方法。本研究为个案研究,其天然语料主要来源于作者所在的华中师范大学。作者旨在利用个案分析深入细致的长处来发掘大学校园中语码转换的动机。作者认为校园师生从事语码转换是出于某些动机,为此她采取了三种方法来论证这一观点:第一,从观察、录音、访问和问卷调查这四种途径来收集语料及数据;第二,对语料及数据进行调查分析,找出常篡硕士学位论文MASTER’5 THESIS见校园语码转换动机;最后,运用所收集的语料对校园语码转换动机进行逐个举例分析。作者将该个案研究选定在湖北省武汉市几所大学内,其中以华中师范大学为收集第一手语料的主要场所,通过参与性观察、录音和访问掌握大学校园语码转换主要动机。为了深入研究校园语码转换并适当扩大研究范围,作者在三所大学对部分大学师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然后对调查结果统计分析,其中既有总体的计算分析,又有对英语专业和非英语专业问卷的分类计算分析,旨在探讨专业或外语水平的不同是否会对语码转换现象及动机产生影响。 第四章中语料及数据调查得出了初步的发现:校园语码转换可按不同标准分为口头和书面语码转换、英语/汉语语码转换和普通话/方言语码转换、句内语码转换和句间语码转换:问卷调查结果表明绝大多数被调查者遇到过或进行过语码转换行为,绝大多数被调查者对英/汉语码转换持肯定或中立态度,对普通话/方言语码转换持中立态度,证明了此研究的必要性;此外,语料、访问和问卷还揭示了最常见的校园语码转换动机。 作者在第五章中对语料及数据调查中所揭示的校园语码转换动机进行了逐个举例分析,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动机:语言动机、社会心理动机和其它动机。作者主张文献综述中提及的西方语码转换理论可用于分析校园语境内部分语码转换语料的社会心理动机,而语言动机和其它社会心理动机还有待于在特定语境中具体分析。由此,填补词汇空缺、避免含糊、准确引用、经济原则等语言动机;情景型语码转换和喻意型语码转换、无标记语码选择,有标记语码选择和试探性语码选择、靠拢和偏离、委婉语、限制受话人、幽默、时尚、软化语气、强调和对比、文化缓冲、内部团结和身份显示等社会心理动机;语言学习和教学等其它动机分别得到逐一举例分析。 基于条件有限,作者只选取了一个城市中的几所大学进行了一次初步的个案研究,但所幸研究范围和深度的不足因研究对象的具体和获取的第一手资料而稍有弥补。值得注意的是本研究的结论还不够成熟,有待于更为全面深入的研究来进一步论证,但本研究却能为以后的研究提供语料、数据并起到一定的启发和参考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