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本文以新型无碳化物贝氏体轴承钢为研究对象,利用显微硬度计,扫描电子显微镜,透射电子显微镜,X射线衍射仪,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和纳米压痕仪对比了无碳化物贝氏体轴承钢与传统的马氏体轴承钢的断裂韧性和滚动接触疲劳性能,并进一步研究了无碳化物贝氏体轴承钢的滚动接触疲劳失效机理。主要结论如下:(1)无碳化物贝氏体轴承钢的基体组织十分精细,厚度在纳米尺度范围内。与马氏体轴承钢相比,其具有更多含量的残余奥氏体,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新型无碳化物贝氏体轴承钢为研究对象,利用显微硬度计,扫描电子显微镜,透射电子显微镜,X射线衍射仪,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和纳米压痕仪对比了无碳化物贝氏体轴承钢与传统的马氏体轴承钢的断裂韧性和滚动接触疲劳性能,并进一步研究了无碳化物贝氏体轴承钢的滚动接触疲劳失效机理。主要结论如下:(1)无碳化物贝氏体轴承钢的基体组织十分精细,厚度在纳米尺度范围内。与马氏体轴承钢相比,其具有更多含量的残余奥氏体,基体硬度也相差不大。(2)无碳化物贝氏体轴承钢中由于没有C元素的析出,所以残余奥氏体的机械稳定性更强。尽管无碳化物贝氏体轴承钢相对于马氏体轴承钢拥有更多含量的残余奥氏体,但是在发生I类张开型断裂时,它们更有可能发生脆性断裂而不是转变为马氏体,断面形成沿晶+准解理断裂形貌,导致断裂韧性小于马氏体轴承钢的断裂韧性。(3)不同接触应力和滑差率试验参数条件下,无碳化物贝氏体轴承钢都比马氏体轴承钢表现出更好的滚动接触疲劳性能。在滚动接触疲劳过程中,无碳化物贝氏体轴承钢中更多含量的残余奥氏体持续发生马氏体相变,吸收应变能,降低裂纹的扩展速率;虽然无碳化物贝氏体轴承钢的耐磨性不如马氏体轴承钢的耐磨性,但是磨损后的表面粗糙度却低于马氏体轴承钢磨损后的表面粗糙度,导致表面损伤程度相对较轻,能够延缓表面裂纹的萌生时间;而对于马氏体轴承钢,由于应力集中,微裂纹容易在碳化物和基体的边界处萌生,加快疲劳裂纹的萌生与扩展。(4)无碳化物贝氏体轴承钢在不同接触应力条件下的滚动接触疲劳失效机理是表面剥落。在滚动接触疲劳过程中,接触表面发生严重的塑性变形,变形后的表面粗糙度增大,试样的实际接触面积远小于理论接触面积,导致表面微凸体产生很高的应力集中。在剪切应力的诱导下,表面裂纹萌生,而亚表面相界处萌生韧性孔洞,随后裂纹逐渐连接孔洞并向着亚表面扩展,最终形成表面剥落,导致疲劳失效。
其他文献
高压油管连接套筒是高压油路的重要连接构件,必须具有高强度、高精度、高寿命和高可靠性。高压油管连接套筒的传统车削工艺属于减材制造,材料利用率不到30%。冷辗扩工艺是近二十多年发展起来的新工艺,主要应用于对使用寿命、性能强度和生产效率有更高要求的大批量无缝环件的制造,冷辗扩成形环件产品材料组织致密、强度高、寿命长、精度高、材料利用率高、成本低。因此研究高压油管连接套筒冷辗扩成形技术具有重要的工程应用意
随着科技水平和经济的快速发展,移动机器人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开始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定位技术作为移动机器人领域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成为了近年来的研究热点。在室外复杂环境下,仅凭单一传感器很难实现鲁棒高精度定位,而多传感器融合定位技术凭借不同传感器之间的优劣互补,大大提高了定位的精度和鲁棒性,具有重大的研究价值与实际意义。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技术逐渐融入人们生活中,在发展的过程中作坊式门店的生产运作模式也逐渐被影响。用户个性化需求不断增长,用户不再满足于作坊式门店提供的单一化产品而是提出更多个性化的要求,同时人们对门店服务的要求也不断地提高。而当前门店作坊式的小批量多品种生产以按需制造为主存在着:生产规模小、批量小、生产设备较为复杂、订单结果和生产周期不确定、制造过程不连续、生产计划多变等特点。传统作坊式
单质Ti、Al粉末预压是元素粉末法成形Ti Al合金的关键环节,预压压坯的密度直接影响粉末冶金成形Ti Al合金质量的好坏。合理的大小粒径配比能提高粉末冶金零件的致密度,已经在很多单一颗粒的压制研究中得到证实,但是对于Ti、Al混合粉末,粒径配比不仅要考虑配比的比例大小,同时还要分析大小粒径分配对象的不同给致密度带来的综合影响。本文通过数值模拟和实验相结合的方法,从宏观致密度和微观颗粒角度分析了T
机械系统通过再设计可以获得可变功能,成为可变功能机械系统。这类系统通常具有功能多,整体结构相对复杂的特点,适宜于采用模块化方法进行设计开发。目前面向机械系统可变功能再设计的模块化方法研究较少。本文针对模块化设计中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从执行行为的相似性评估、模块划分方法、可适应性度量这三个方面开展研究,具体如下:首先,在以可变功能为目标对机械系统进行再设计时,需要选择具有一定相似性的机械产品进行组合
在隧道等特殊场景安全监测领域,道路异物检测是比较重要的一环。然而,在现有的技术下,依靠单一的传感器无法在复杂的环境下获得精确的检测结果。因此,研究多传感器融合技术,并将其应用在异物检测任务中具有重大意义。本文从相机和激光雷达两种传感器出发,针对目标检测技术、车道线检测技术和多传感器融合技术,开展了基于多传感器融合的道路异物检测方法及应用研究。本文具体内容如下:(1)针对单一传感器在复杂环境下车道线
目前,我国脑卒中发病率整体呈上升趋势,存活者的致残率也居高不下。由于我国医患比例不均衡问题的是客观存在的,患者在下肢损伤后往往较难进行及时、规范、有效的康复治疗,导致患者下肢极易留下严重的后遗症。而根据医学实验证明,康复机器人可以有效地代替康复医师对患者进行康复治疗。因此,可有效改善患者运动功能的下肢康复机器人,逐渐成为治疗患者下肢的重要工具。而现有康复机械腿大多仅能实现人体下肢在矢状平面内的运动
透射式结构设计的波前校正器可直接嵌入光路系统中,而无需像反射式波前校正器那样引入折叠光路。本文提出了基于压电驱动的可变形透镜,由环形压电片驱动薄玻璃带动中间工作区域产生离面位移,改变透射介质厚度使透过的光线产生光程差。可直接嵌入光路系统中校正低阶Zernike多项式像差,极大地简化了光路系统。结构改进后提出的集成傅里叶透镜的可变形透镜,用于直接嵌入光路中生成可调的艾里光束;而不需要像其它生成艾里光
基于新形态教材的内涵特征分析,提出应用型本科新形态教材建设的实施路径——教指委指导教材建设,审核评估引导教材建设,评选标准引领教材建设,校企合作强化教材建设,制定政策激励教材建设,以期为应用型本科高校加强新形态教材建设提供启示。
当前无衍射光束主要通过调制元件对单色激光源整形生成,随着显微成像和光子弹等对无衍射光束的带宽要求,宽带光束整形技术成为研究热点。随着光学应用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多光谱和显微成像应用的新要求,宽带艾里光束和宽带贝塞尔光束逐渐成为研究热点。以往产生单色波长的艾里光束和贝塞尔光束在宽带场条件下,存在各种问题。变形镜不仅能够校正光学系统中的像差,还可以重构出生成无衍射光束所需的高质量的立方相位和锥形相位。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