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组分熔喷驻极非织造布的制备及应用性能研究

来源 :天津工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ar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采用熔喷级聚丙烯(PP)和聚酯(PET)切片为原料,利用熔喷法非织造技术,并与驻极工艺相结合,开发一种新型的具有高过滤效率的双组分熔喷驻极非织造布。   本文首先对两种切片原料的热性能及流变性能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两种切片熔体都属于切力变稀流体,聚酯熔体的牛顿性较强,对剪切速率不敏感,对温度敏感,且剪切速率大于2000s-1时,熔体粘度波动小,这样有利于熔体稳定连续成纤;并且当温度在285℃~295℃范围内时,熔体的粘度相对稳定,此时纺丝成形较好;PP熔体对剪切速率的敏感程度高,对温度较不敏感,在熔喷加工过程中可以通过提高螺杆的转速来降低熔体的粘度,从而提高其可纺性,较合适的纺丝温度范围为215℃~230℃。   在对切片性能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反复实践得出双组分熔喷非织造布的制备工艺,制备出PP/PET配比分别为30/70,50/50,70/30的并列型双组分熔喷非织造布。利用自制的驻极装置对制备的双组分熔喷非织造布的驻极工艺探讨,得出最佳驻极工艺参数:极化电流0.21mA,驻极时间1.5min,驻极间距2.5cm,驻极电压23.6kV,热处理温度140℃。   然后对双组分熔喷驻极非织造布的性能进行测试表征,并与单组分聚丙烯熔喷非织造布对比。结果表明:双组分熔喷驻极非织造布的纤维平均直径为2~3.5μm,比单组分熔喷非织造布的更细,平均孔径更小,为12.3~15.6μm;孔隙率更高,高达90%~94%;并且其断裂强力,断裂伸长率均优于聚丙烯单组分熔喷非织造布。对制备的双组分熔喷驻极非织造布进行表面电荷密度测定,结果表明配比为50/50的PP/PET双组分熔喷非织造布的表面电荷密度最大,其值为-1.92μC/m2。   最后,本文对制备的双组分熔喷驻极非织造布进行应用研究,结果表明:双组分熔喷驻极非织造布的过滤效率比单组分聚丙烯熔喷非织造布的效率要高,其中50/50的PP/PET双组分熔喷驻极非织造布的过滤性能最高,高达97.34%,可用于高效过滤材料。同时,双组分熔喷非织造布的吸油倍率达到1602.4%,可用于开发高性能的吸油材料。
其他文献
天然染料是指从植物、动物或矿产资源中获得的,很少或没有经过化学加工的染料,天然染料取之于自然界、生态环境相容性好,可生物降解。除可以染色外,还具有一些抗菌、抗紫外等保健
振动现象无处不在,有些振动对人们是有利的,而有些振动的危害则影响着人们的生产与生活,甚至造成重大损失。因此如何减小工程中的有害振动是有待解决的关键问题,且随着人们对隔振系统研究的深入,传统的单层、线性隔振系统已不能满足工程实际中振动隔离的要求。浮筏隔振系统作为一个具有良好抗冲隔振性能的系统越来越多的应用到工程实际中。本文研究了非线性阻尼对隔振系统的影响,为浮筏隔振系统阻尼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并对浮
本文研究女装圆装袖袖窿的三维虚拟形态模型的建立及应用,包括开发环境的选择、三维人台数据获取及处理、三维人台的重建、人台臂根关键点的拾取、袖窿曲线的模拟以及袖窿三维
期刊
期刊
羽毛球机器人的研究主要是计算机视觉技术、目标检测与跟踪算法、图像识别、控制工程等。本论文针对羽毛球机器人从目标识别和运动控制两个方面进行了研究与探讨:首先设计了
本文研究了以六氟异丙醇(HFIP)为溶剂,再生丝素/聚乳酸(SF/PLA)共混溶液的流变性能;利用自行设计加工的静电纺丝装置,制备了SF/PLA共混非织造纤维网;经乙醇处理后,研究了共混
树脂传递模塑(Resin Transfer Molding,RTM)工艺是一种制造高性能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的先进技术,具有成本低、成型速度快、产品质量好、对环境污染小以及能够制造大型复杂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