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央银行为了实现促进就业、物价稳定、经济持续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目标,综合运用多种政策手段和工具调节货币供应量的行为即是货币政策。其作用方法一般通过货币政策工具影响市场利率,进而影响社会投资水平,以期达到调节和影响宏观经济的目的。通常来说,中央银行的三大货币政策工具为调节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调节贴现率和开展公开市场业务。在当前我国市场经济运行和金融发展历程中,商业银行不仅是金融核心主体,也是国民经济重要组成部分,其持续健康稳定的发展对于金融体系乃至国民经济整体健康运转都具有重要作用。近年来,为提高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针对性和前瞻性,中央银行陆续实施了特种存款、定向票据发行、差别存款金率以及加大再贷款的地区间调剂力度、优先贴现中小企业票据等具有较强结构调控作用的货币政策操作。尤其是2011年以来,我国央行启用了差别存款准备金率动态调整,着力提高货币政策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引发了关于货币政策结构性问题的思考和研究。事实上,由于经济中不同微观主体差异的客观存在性,货币政策的结构效应是显著存在的。同时,由于市场摩擦和市场失灵的存在,有选择地采取一些结构性货币政策操作工具,在目前我国的经济和市场条件下也是切实可行的。银行信贷风险是商业银行所面临的最主要风险,它的形成有着很多原因,但货币政策在经济体中的调控作用极大影响着商业银行的风险尤其是信贷风险,货币政策不仅影响着贷款质量和金融资产价格,而且对市场的影响反向影响着货币政策。基于此,研究我国结构性货币政策效应,以准确把握货币政策实施力度和整体经济作用方向,就不可忽视货币政策对商业银行传导影响,必须将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对货币政策的影响效果考虑在内。2010年《巴塞尔协议Ш》对于资本充足率标准的界定在一定程度上推动商业银行对风险控制的重视,但是在货币政策的具体实施过程中忽略了商业银行自主选择风险对于货币政策效果的影响因素,将使得货币政策传导变量相应发生改变,影响政策传导效率。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加大风险承担、过度投放信贷而使得货币政策效果偏离目标。因此,研究探讨商业银行风险承担能力在货币政策传导过程中的作用,不仅对于加强货币政策理论研究、提升宏观金融调控效果具有重要作用,对于保证金融机构正常运转以及社会经济平稳增长也意义重大。本文从货币政策概念、结构性货币政策理论基础上,分析与借鉴了国内外结构性货币政策实践,分析了结构性货币政策对银行信贷风险影响的具体表现,并提出了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控制的应对策略,以期对指导利用结构性货币政策手段促进银行风险控制提供一定的指导意义。为了充分发挥货币政策结构调控作用,需多管齐下完善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制定、实施和调控。一是在现有存款准备金率制度基础之上,进一步探索完善差别存款准备金率制度,丰富其内容,实施多元化操作方式,建立动态调控体系。二是实施再贷款分类管控,以“区别对待、收放结合”为基础,加强引导信贷资金投放三农和小微领域。三是着力完善再贴现政策,在创新发展票据市场的基础上,选取重点扶持产业、区域票据,实行再贴现优惠条件。四是进一步完善信贷指导政策,提高政策导向,发挥货币政策结构调控作用是下阶段央行需努力的方向。此外,当前利率市场化持续推进、银行负债成本提升,中小微企业面临积聚金融风险,银行系统流动性受到短期因素影响加剧,在实际操作中应充分借鉴欧洲定向长期再融资操作、美国定期贷款拍卖、英国融资换贷款计划等国际实践,完善运作模式、计价机制和激励机制。择机选择价格型货币政策工具,建立完善抵押品内部评级,完善激励相容体制机制,推动利率市场化进程。充分提高金融资源配置效率,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