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留守妇女主观幸福感研究——基于皖北某村留守妇女的调查

来源 :华中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adicafran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村劳动力大规模的外移,在我国农村社会出现了一个独特的留守妇女群体。由于丈夫长期外出打工,妻子留守家庭,她们肩负着本应由夫妻双方共同承担的生产劳动和家庭抚养赡养责任,这些妇女被称为“留守妇女”。研究农村留守妇女的主观幸福感,有助于提高她们的生活质量,体现和谐社会以人为本的本质特征。 本研究以皖北某村的留守妇女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和个案访谈研究她们的主观幸福感状况,了解其主观幸福感的总体状况和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 1.从总体情况来看,农村留守妇女主观幸福感水平较高。 2.20—29岁的农村留守妇女主观幸福感水平明显低于30岁以上的农村留守妇女主观幸福感水平。 3.文化教育程度较高的农村留守妇女,其主观幸福感水平较低。 4.家庭经济状况较好的农村留守妇女,其主观幸福感水平较高。 5.农村留守妇女的健康状况越好,其主观幸福感水平越高。 6.农村留守妇女对邻里关系越满意,其主观幸福感水平就越高。 7.核心家庭的农村留守妇女主观幸福感水平高于扩展家庭的留守妇女主观幸福感水平。 8.丈夫外出后,农村留守妇女与孩子和公婆相处模式变化并不大。但是有一些农村留守妇女与孩子相处变得容易了,主观幸福感水平也高了;但是与公婆相处没有什么变化的农村留守妇女主观幸福感水平高于那些与公婆相处有变化的农村留守妇女主观幸福感水平。 最后,本文对该研究的研究结果和研究中存在的不足以及研究展望进行了讨论分析,希望对后续研究有所帮助。
其他文献
学位
男性气质是一种自然的性格类型,它在实践中不断被建构。男性气质不是一成不变的,它随着时间、环境不断变化,不同地方的男性男性气质不同,就连同一个人的男性气质都会产生变化。 
自2004年到2012年,中央连续颁布了九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一号文件,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次聚焦“三农”问题。该文件明确指出,自十六大以来,我国制定了一系列工业反哺农业、城市
“因村派人精准”作为“六个精准”之一,是精准扶贫战略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选派驻村工作队驻村帮扶成为其主要方式之一,在国家资源向下输入的后税费时代,驻村工作队在某种程度上
人口老龄化是现代社会经济发展不可避免的产物,我国于二十一世纪初开始进入老龄化社会,并且近二十年来老龄化程度逐渐加深。为了应对老龄化带来的不良影响,国际上提出了“积极老龄化”理论。直至今日,积极老龄化是国际社会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的重要战略。“参与”是积极老龄化理论中最重要的一个维度,而老年人参与就业是参与维度最直接最容易观察的一种现象。尤其是已经退休的老年人选择去再就业,是最能够体现参与的行为,因此
学位
个体化作为中国现代性的一个面向,对中国农村的个体行动、社会关系及社会结构具有分化与整合的双重作用。它以倡导“瓦解集体、解放自我”的观念使农村个体追求自由、实现个体
自计划经济逐步走出农村市场领域以来,农产品也由被动销售向销售与主动被采购的模式逐渐发展。在长期的生产销售实践中,产生的果农、中间人、农产品收购商等各行为主体在农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