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体化困境:农村已婚妇女进城务工经历的一种解释框架--基于对河南省潘营村的个案研究

来源 :华中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sttl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个体化作为中国现代性的一个面向,对中国农村的个体行动、社会关系及社会结构具有分化与整合的双重作用。它以倡导“瓦解集体、解放自我”的观念使农村个体追求自由、实现个体崛成为可能。但由于中西方社会经济、政治及文化发展的差异,中国的个体化进程实则处于一种不稳定与不完善的发展状态,造成了不同的个体化困境。  本研究立足于农村社会的发展,运用个体化的理论对农村已婚妇女进城务工经历的困境进行个案考察。首先,随着中国城镇化的发展与自由市场的兴起,中国农村发生个体化的转型与社会结构的转变,这是农村已婚妇女进城务工行动的生成环境。其次,农村女性主体意识的觉醒与现实生活的压迫是这一行动产生的动力。最后,进城务工行动发生之后,农村已婚妇女的这一经历陷入了个体化的困境之中。本研究以“脱嵌——去传统化——嵌入”三个过程为研究的逻辑架构,揭示了农村已婚妇女进城务工行动失败的社会根源。  通过研究发现,农村已婚妇女在进城务工的过程中并未实现完全的个体化,而是表现出一种赋权与崛起、被动与失落的共同存在。在脱嵌的过程中,表现出一种半脱嵌的状态,这与中国传统社会文化、秩序有关,性别差异、角色分工的路径依赖等是导致农村已婚妇女难以实现完全抽离的根本原因;在“去传统化”的过程中,个体化的发展使其陷入了另一种难以预料的风险与困境当中,个人独自承担外出务工可能面临的一切未知风险,造成了本就处于弱势地位的农村已婚妇女进城务工行动的失败;加之“嵌入”的制度环境不完善,农村已婚妇女的个体权益与权利难以得到保证,这是其个体化困境的最直观表现。在主观认识与客观规制之下,农村已婚妇女选择适时回归家庭、回归农村。  进城务工作为个体化的表现形式之一,从一个侧面揭示了中国社会个体化的独特路径。对于中国农村已婚妇女来说,其进城务工的个体化困境主要来源于个体因素、家庭因素与社会因素,三者的相互影响与交互作用使其处于“不再”与“尚未”之间的艰难处境,进一步引发对农村社会秩序与社会建设的思考。
其他文献
农地流转问题在我国农村研究中是一个受到普遍关注的核心问题,各学科如经济学、法学等都对此有过深入研究,但这些研究大多数是从农地产权制度、关于流转的法律法规和农村集体用
学位
男性气质是一种自然的性格类型,它在实践中不断被建构。男性气质不是一成不变的,它随着时间、环境不断变化,不同地方的男性男性气质不同,就连同一个人的男性气质都会产生变化。 
自2004年到2012年,中央连续颁布了九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一号文件,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次聚焦“三农”问题。该文件明确指出,自十六大以来,我国制定了一系列工业反哺农业、城市
“因村派人精准”作为“六个精准”之一,是精准扶贫战略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选派驻村工作队驻村帮扶成为其主要方式之一,在国家资源向下输入的后税费时代,驻村工作队在某种程度上
人口老龄化是现代社会经济发展不可避免的产物,我国于二十一世纪初开始进入老龄化社会,并且近二十年来老龄化程度逐渐加深。为了应对老龄化带来的不良影响,国际上提出了“积极老龄化”理论。直至今日,积极老龄化是国际社会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的重要战略。“参与”是积极老龄化理论中最重要的一个维度,而老年人参与就业是参与维度最直接最容易观察的一种现象。尤其是已经退休的老年人选择去再就业,是最能够体现参与的行为,因此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