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研究便秘大鼠大肠与肺组织表面活性蛋白A(SP-A) mRNA表达改变,初步揭示肺与大肠表里相关的生物学机制,为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提供生物学依据;以表里经配穴针刺作为脏腑表里相关疾病的调节手段,进一步探讨病理条件下针刺对大肠与肺相关失调的调节作用,为针灸调节脏腑相关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方法:48只Wista大鼠随机分为6组:空白组、抓取组、模型组、合募配穴组、原络配穴组、原穴组。便秘模型采用复方地芬诺酯药物灌胃的方法进行模型复制;合募配穴组取“天枢穴”配“上巨虚穴”;原络配穴组取“合谷穴”配“列缺穴”;原穴组取“合谷穴”;抓取组每日抓取并灌服生理盐水,不予针刺;空白组正常喂养,不予处理。实验中各组大鼠记录第一次灌胃后首次排便时间,收集和记录灌胃后12小时内粪便粒数和重量,并以4天的累计量做为观察值。实验结束后各组大鼠提取大肠、肺、小肠、胃、心组织利用RT-PCR技术进行不同组间组织SP-A mRNA的差异表达分析。结果:1大鼠首次排便时间,模型组与抓取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抓取组与空白组比较也有显著性差异(P<0.05);合募配穴组、原络配穴组与模型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原穴组与模型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原络配穴组与合募配穴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原络配穴组与原穴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2大鼠排便粒数情况,模型组与抓取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抓取组与空白组比较也有显著性差异(P<0.05);合募配穴组、原络配穴组与模型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原穴组与模型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原络配穴组与合募配穴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原络配穴组与原穴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3大鼠粪便重量情况,模型组与抓取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抓取组与空白组比较也有显著性差异(P<0.05);合募配穴组、原络配穴组与模型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原穴组与模型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原络配穴组与合募配穴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原络配穴组与原穴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4各组大鼠大肠组织与肺组织有SP-A mRNA表达,小肠组织,胃组织,心组织无SP-A mRNA表达。5大肠组织SP-A mRNA表达,抓取组与空白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表达有升高趋势,模型组与抓取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表达有降低趋势,合募配穴组、原络配穴组、原穴组与模型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三个针刺组与模型组比较有升高的趋势。原络配穴组与合募配穴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原络配穴组与原穴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6肺组织SP-A mRNA表达,模型组与抓取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有降低趋势;抓取组与空白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有降低趋势;合募配穴组、原络配穴组、原穴组与模型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原络配穴组与合募配穴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有升高趋势;原络配穴组与原穴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有升高趋势。原络配穴组与其他针刺组比较有升高趋势。结论:1 SP-A基因表达是肺与大肠之间密切联系的相关基因或相关物质。2原络配穴针刺方法对大鼠SP-A mRNA表达水平的调节优于单纯原穴针刺法,表里经配穴法对肺与大肠相关失调具有明显的调节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