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世间万物并非是孤立存在的。理论家的主张、观点及思想亦并非孤立存在,而是与个人经历、哲学观念以及整个思想体系融贯一体,葛兰西的“民族-人民的文学”同样如此。“民族-人民的文学”是葛兰西文艺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其核心内容。本文以葛兰西的“民族-人民的文学”为研究对象,阐述其思想渊源、政治哲学基础和理论内涵,并分析葛兰西的文学思想在中国的当代价值。作为意大利本土出生的思想家,葛兰西的“民族-人民的文学”思想,首先受意大利本土优秀文化的影响。葛兰西的文学思想在他对政治家、革命家、文学家以及文艺批评家等人的论述中,很好地体现了出来。入狱之前,葛兰西通过阅读大量的作品已经写下了大量的文学评论。葛兰西分析意大利的本土作家,挖掘意大利作家背后最深处的精华,可以说意大利本土作家的文学作品所表达的思想促进了葛兰西的“民族-人民的文学”的建立。葛兰西对但丁和马基雅维利的研究是期望能从意大利文学中,汲取精华,重新诠释他们的思想,更加透彻的理解他们所表达的思想,以深入洞悉意大利民族人民文艺之精髓。同时,他深入研读皮兰德娄的作品试图寻找一种能够体现大众趣味的优秀作品,为意大利文学的未来指明一个方向。此外,葛兰西深受克罗齐的影响。后者不仅在哲学历史观、语言观和美学思想上深深影响了葛兰西,而且葛兰西对他唯心思想的批判,也为葛兰西“民族-人民的文学”思想的建立提供了思想基础。其次,葛兰西作为一名马克思主义者,其文学思想也适应并推动了当时意大利及国际上马克思主义与无产阶级运动发展的需要,在传承马克思主义人民美学思想的基础上,进行丰富发展。葛兰西的“民族-人民的文学”有着深刻的政治和哲学基础,是在实践哲学理论基础上发展而来,是其实践哲学的意识形态理论的有机组成部分。实践哲学涵盖葛兰西整个思想的出发点和最终目的。他的思想出发点是对马克思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理论的批判和修正,而他的最终目的在于争夺领导权。葛兰西在对实践哲学的研究中,将文化的意识形态作用凸显出来,提出文化领导权理论。文化领导权理论不但是葛兰西的政治、社会思想的核心和立足点,也是他的文学思想提出的前提。葛兰西在对文化领导权研究的基础上,更进一步的提出“民族-人民的文学”的主张。因此,探讨葛兰西的“民族-人民的文学”必然绕不开对其文化领导权思想的研究。葛兰西创造性地提出了“民族-人民的文学”思想,意义在于打破精英阶层对文学的垄断,使文学的发展能够为文化领导权的实现提供意识形态的基础。葛兰西不仅对“民族-人民的”概念做了分析,同时强调“民族-人民的文学”的建立需要从文学与社会生活的关系,历史内容和美的形式的统一,以及坚持道德、情感批评与审美批评的辩证统一的文学批评标准入手,研究其内在特征,同时也对文化遗产的问题进行了阐述。在葛兰西看来,对文学的研究大多存在于通俗文学领域,目的在于批判与英法相比意大利通俗文学缺失优秀作品的现状。葛兰西在对通俗文学的研究中不仅对通俗文学进行了分类,同时也着重分析了两位科幻作家凡尔纳和威尔斯的异同,并对他们都给予了中肯的评价。葛兰西对“民族-人民的文学”的“民族性”和“人民性”的解读,基于他对意大利文学现状的深刻认知,并明确指出真正的“民族-人民的文学”,应同时具备“人民性”与“民族性”的特征,是两者相统一的文学。尽管葛兰西饱受意大利共产党革命及失败的困难折磨,但某种程度上也造就了他的“民族-人民的文学”思想,使其在奔腾不息的时代潮流中散发着独特的光芒,促进了人们对当代的文学思考和反思。首先,就文学的实践来说,葛兰西的“民族-人民的文学”的实现是文学的实践难题,这种文学思想的是否能够实现以及在当下社会如何实现值得人们进一步思考和讨论。其次,葛兰西重新塑造了知识分子的形象,当前中国的文化建设需要充分发挥知识分子的建设性作用。再次,葛兰西的文学思想推动了文化研究的兴起,对大众文化的发展研究提供了理论资源。最后,信息时代的来临,媒介的繁荣,网络文学的兴起,文学面临着新的挑战,我们需要合理利用新媒介,促进文学和文化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