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沉积物中的有机碳被认为是碳汇作用的最终效应,它的累积在碳的收支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沉积物中,有机碳含量与矿物颗粒大小密切相关,沉积物粒级越小,其吸附能力越强,有机碳的含量越高。因此,了解河流沉积物的有机无机复合体组成,有机碳的分布、迁移和转化,有助于更全面深入的认识有机碳在河流中的循环过程。为了分析第二松花江干流底泥有机无机复合体组成、有机碳的分布及其与岸边土壤之间的关系,本研究选取第二松花江干流上的抚松,吉林,榆树和松原四个断面的底泥为研究对象,同时在河流岸边选取有代表性的土壤作为对照。运用颗粒大小分组法将样品分成四级(粒级分布如下:<2μm,2~20μm,20~200μm,>200μm):通过黏粒、粉粒、细砂、粗砂的含量分析底泥的有机无机复合体组成特征;对样品四个粒级的有机碳含量进行测定,分析有机碳的分布特征,并与岸边土壤的有机碳含量进行对比,分析底泥与岸边土壤在之间的关系;测定底泥的黏粒矿物组成,分析底泥的黏粒矿物组成特征,并与岸边土壤进行对比,从矿物组成上进一步分析底泥与岸边土壤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底泥有机无机复合体组成以砂粒复合体为主,黏粒、粉粒复合体含量次之,抚松底泥以粗砂复合体为主,含量为51.30%,吉林、榆树、松原底泥以细砂复合体为主,含量分别为41.04%,48.70%,58.69%;底泥有机无机复合体的中央粒径呈现出上游高,下游低的特点,抚松底泥中央粒径为200μm,吉林底泥中央粒径在70μm左右,榆树、松原底泥中央粒径在50μm左右;随着复合体粒径的增加,有机碳含量减少,表现为黏粒>粉粒>砂粒;底泥的黏粒矿物组成主要有蛭石,绿泥石,伊利石,高岭石,石英和少量蒙脱石,抚松底泥发生绿泥石化现象显著,表明在长期淹水、酸性条件下有助于绿泥石化现象的发生;底泥与岸边土壤在有机无机复合体组成,有机碳分配、腐殖质组成和粘土矿物组成方面表现出较好地一致性,说明岸边土壤对底泥的有机碳组成和分布有显著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