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贰”的释义为“变节、背叛”,“贰臣”即“身仕两朝”之人。“贰臣”作为专有名词,始创于清朝乾隆四十一年(1776)清高宗下诏于国史内增立《贰臣传》之时,是带有明显贬义的政治概念。在中国历史上,每一次朝代更迭都会有大量的官员出仕新朝,是封建社会中新旧王朝交替时期的一种普遍历史现象。但官方为“贰臣”立传,仅限于清朝。在目前国内外的史学研究中,对于贰臣问题的研究几乎涉及了方方面面,对于“贰臣传”的设立褒贬不一,对于“贰臣”的品评也是见仁见智。然而,在研究历史人物时,应该将其置于所处的时代去品评;而探讨王朝更迭这样宏观问题时,反而应该跳出时代的藩篱,才能更客观评价。因此,作为明清易代之际时代大背景下的小人物,对于“贰臣”问题的研究,应该注意到两个问题:首先,应当站在“大一统”的基础上探讨明清王朝的更迭。其次,对于大背景下的个人来说,人是渺小的,或者说,人毕竟要受制于环境,历史发展变化的大趋势始终左右和决定着个人的浮沉起落,因此分析“贰臣”群体时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满族尚武,素善骑射,在后金(清)征明过程中,占据军事上的优势。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及统治区的扩大,以少数民族几十万兵力统治偌大中原地区毕竟力不从心,正是对于大量投清故明汉官的敢任善用,才最终完成清朝的统一事业。在清军入关前后,清朝统治者大量任用降清的故明官吏,在震慑抗清势力、壮大军事力量、减小统一阻力、解决缺官问题,推动最终一统的过程中,这些汉官的贡献不可小觑;但同样不可忽视的是,正是在接受这些汉官建言献策的背景下,满洲贵族社会也在迅速地迈向封建化,清承明制的政体,正是在此期间基本定型。从对清初治政的实际影响看,贰臣建言确切地影响了清统治者的施政方针,但清统治者在纳言时,又明显偏向于认同有利于巩固清朝统治的方面:如恢复经济、整顿吏治、解决缺官、健全中央、巩固统治等;另一方面,对于有关清初的剃发、逃人、圈地等弊政的谏阻却充耳不闻、讳莫如深甚至恼羞成怒。因此,在探讨贰臣建言对清初治政影响时,应当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尤其是在恢复生产发展、稳定社会秩序的贡献上,应当给予充分肯定。明清易代之际,即将面临集体“失业”的明朝士大夫,能够在新兴的清朝中“再就业”总归是令他们略感安慰的,但是,从贰臣入清后的境遇分析,企图功名兼具是不可能的。一方面,以满洲贵族利益为转移的清统治者,不可能真正信任这些汉官。从贰臣入清后的职务分布即可看出清廷对这个群体的安排是别有用心的:大部分贰臣都任职于清廷的监察机构,任职御史或巡抚,职掌风宪。这样一来,既有利于贰臣建言献策,又不使其掌握实权;既可以以对原来文化与国情对满族统治者提供借鉴与提示,又可以从其言行体察其对新统治者的忠诚与否。另一方面,尽管大部分贰臣在新朝有机会施展抱负,但是背叛传统儒家“忠臣不仕二君”而带来的道德谴责,使他们不但背负压力人格分裂,而且在政治上的不得意往往带来双重失落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