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课题以中医理论为指导,通过对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和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舌下络脉的对比研究,探讨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病情进展与舌下络脉改变的联系,为该病的早期诊断提供新方法;并在此基础上,观察益气活血颗粒对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的临床疗效,通过对临床症状、肝功能、肝纤维化四项的对比观察,深入探讨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的病因病机以及益气活血颗粒的临床可行性和实用性,进一步阐释该病病情进展与舌下络脉改变的有机联系,发挥中医药诊治该病的优势。
临床研究一
方法:选取符合诊断标准的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和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各38例,观察对比两组患者舌下络脉的主干外径宽度、长度、迂曲程度及细络显现程度。
结果:两组患者舌下络脉四项异常变化分别经统计学处理,主干外径宽度、迂曲程度及细络显现程度两组差异非常显著(P<0.01);主干长度改变差异显著(P<0.05)。
临床研究二
方法:选取符合诊断和纳入标准的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84例,采用随机数字表将其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2例。治疗组服用中药益气活血颗粒;对照组服用复方鳖甲软肝片。疗程均为3个月。分别于治疗前后1~3天内对两组患者心电图、肾功能等安全性指标检测记录一次;临床症状及舌下络脉分别于治疗过程中每一个月观测记录一次;肝功能、肝纤维化四项指标分别于治疗前后检测并记录。
结果:1.治疗组42例中;临床痊愈9例、显效13例、有效15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88.1%;对照组42例中,分别为4例、9例、14例、15例,总有效率63.4%。2.两组治疗后主症、次症、体征计分及总计分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P<0.05),并且治疗组计分降低显著。治疗组较对照组能明显降低倦怠乏力、胁肋刺痛主症计分(P<0.01);治疗组食欲减退、脘腹胀满、便秘或腹泻、胁下痞块、面部或手掌赤丝红缕等次症及体征计分治疗后明显改善(P<0.05,P<0.01),尤其对倦怠乏力、胁肋刺痛、脘腹胀满计分的改善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3.治疗组治疗后TBIL、ALT、AST、GLO均有降低,ALB、A/G均有提高,较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其中TBIL、ALT降低和ALB、A/G提高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4.治疗组治疗后HA、PCIII、IV.C、LN均有降低,较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P<0.01),尤其是HA和IV.C降低有极显著性意义(P<0.01)。5.两组治疗后舌下络脉主干外径宽度、长度、迂曲程度、细络显现程度的计分及总计分较治疗前均降低(P<0.05,P<0.01),治疗组降低显著。其中治疗组治疗后舌下络脉主干外径宽度、细络显现程度计分的降低有极显著性意义(P<0.05,P<0.01)。
结论:
1.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舌下络脉异常率远较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为高,统计学处理具有意义,其中舌下络脉主干粗张、迂曲程度及细络显现程度两组患者异常率显著增高。对慢乙肝患者如果发现其舌下络脉出现上述异常改变时,要及早结合其他相关检查,排除病人是否出现肝硬化,以免贻误治疗。
2.益气活血颗粒组方配伍立足于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气虚血瘀”的基本病机,遵前贤“养正则积自除”之职,恪守“化瘀散结当先扶正”的原则。注重一个“虚”字,紧扣一个“瘀”字,通过益气与活血的巧妙配合,使气旺血行,瘀去新生,诸证渐愈。可明显改善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临床症状,改善肝功能,减轻肝纤维化,延缓肝硬化病情进展。
3.益气活血颗粒可减轻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舌下络脉的异常程度。机理有待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