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德抗势”是中国传统士人的一大典型特质,本文即为研究和承传这一珍贵的特质而作。这一领域的原有研究集中于在政治范畴做“以德抗位”的研究,本文突破原有研究的范围,把儒家“以德为本”的“反抗精神”提炼、总结为“以德抗势”,并按照儒家固有的思想理路,把先秦儒家“以德抗势”的思想由里及表地提炼为:以德抗衡“私心之势”(内圣修身领域)、以德抗衡“俗众之势”和以德抗衡“王侯之势”(外王济世的社会领域和政治领域)等三层内涵;而且把研究的对象,从原有研究集中于思孟学派,基本没有学者研究荀子,突破扩展到对先秦儒家的三位代表性人物孔子、孟子、荀子做齐头并进的研究。对于先秦儒家“以德抗势”的三层内涵,本文又从“依据和表现”两个维度进行挖掘、分析和整理——“依据”,挖掘、分析的是先秦儒家“以德抗势”的底气(力量来源);“表现”,分析、整理的是先秦儒家“以德抗势”的具体言行和方式方法。通过对先秦儒家三位代表性人物“以德抗势”三层次内涵的两维度分析,本文得出这样的结论:1、先秦儒家“以德为本”。先秦儒家把德视为内则安身立命、外则修齐治平等等一切人事的根本——把德视为人类由近乎禽兽而成人,由成人而成贤成圣的本质特征;把德政、德育视为治理家国天下的根本责任,认定当权者治理天下国家的根本任务就是使人类在养生丧死而无憾的基础上,通过德政、德育都能由近乎禽兽而成人,由成人而成贤成圣!2、任何东西(任何人——从王侯大夫,到普世民众,到个人自己——的任何东西——从权势地位,到财富名誉,到生命存续)只要与德发生不可调和的冲突,先秦儒家都一定会毫不妥协地与之抗争。即:尽管先秦儒家非常尊重、非常愿意配合统治当局(王侯大夫),但是,当统治当局践踏德政时,先秦儒家就一定会坚定不移地抗衡“王侯之势”——从柔和但坚定地“非暴力不合作”,到严格地规谏劝诫、严厉地批评抨击,直至提倡“起而诛之、取而代之”;尽管先秦儒家待民如子,忧民之忧,但是,当民众因受暴君乱俗的恶劣影响而沦为邪世污民时,先秦儒家也会毫不妥协地抗衡“俗众之势”——虽然方式会相当温和——或隐居避世,或独善其身,但绝不效仿“乡愿”;尽管先秦儒家由衷认可、并非常尊重恶死亡而乐生存、恶贫贱而乐富贵的人之常情,并一致认同为政的最基础责任就是已饥已溺、富之庶之,但是,当求生存和求富贵要以牺牲人的本质特征“德”为代价时,先秦儒家就会毫不心软地“内斗自己”——抗衡“私心之势”——或箪食豆羹、安贫守穷,或穷巷僻壤、卑处贱居,直至杀身成仁、舍生取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