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格动词”最早是Perlmutter(1978)在“非宾格假设”中提出的,主要是指不及物动词中,不改变自身形态,同一个名词论元既可以做及物动词宾语又可以做不及物动词主语的一类动词。20世纪70年代,韩国学者开始关注作格研究,针对韩国语的作格性、作格相关句式、作格动词等展开了丰富的研究。有关作格动词的研究中,涉及内容多是用来解释其他语法现象,以作格动词本身为对象的研究并不多,并且这些研究比较宏观,缺乏细致的描写,系统性的研究尚未发现。本文研究目的在于全面系统地研究韩国语作格动词的形态、句法、语义特点及其类型学特征。本文在回顾国内外研究的基础上,从类型学的视角出发进行研究,借鉴了类型学“蕴含关系、标记性、语法等级、典型范畴”的理念以及类型学对动词的考察维度,如反身、可控、领属等参项。理论上,本文还采用了轻动词理论、词汇化模式理论等考察和解释作格动词的句法、语义现象。本文在厘清作格动词与非宾格动词、中间动词、中立动词、两用动词、两面动词的区别和联系基础上,以深层语义为标准对韩国语动词体系进行了重新分类,主要分为非宾格系列和非作格系列,作格动词属于非宾格系列下位分类,按照论元配置再分为一元作格动词、二元作格动词,由此确立了作格动词在动词体系中的地位。根据前面对概念的梳理,本文界定了“典型的”作格动词,提出了韩国语作格动词的识别标准。第一条标准是句法标准,即满足“NP1(?)+NP2(?)+V----NP2(?)+V”的交替。第二条标准是语义标准,即先用“(?)”验证,如果不能通过再用“-(?)”验证,第一条和第二条需要同时满足。按照这一识别标准,本文对韩国语所有动词进行了穷尽性的筛选,共计909个作格动词,并将筛选出的动词先按照形态进行了分类,分为“(?)类”、“拟声拟态(?)类”、“汉字词(?)类”共三类。再按照语义进行分类,根据是否具有反身性分为反身性作格动词和非反身性作格动词,再根据是否具有致使性分为致使性作格动词和非致使性作格动词(即遭受性作格动词)。通过对作格动词的形态、句法、语义研究我们发现,形态特征上,“(?)类”在构词方式上,既有派生也有合成,“拟声拟态(?)类”属于“叙述性副词+轻动词”的合成动词,“汉字词(?)类”属于“叙述性名词+轻动词”的合成动词。句法上,总结了作格动词的七种论元结构和语义角色。并探讨了句法组配限制。语义上,从领属、反身、可控及词汇化模式等四个方面进行了探讨。本文的主要结论有:(1)蕴含关系方面,提出了“主格重出句式蕴含不可让渡关系”、“反身性他动词蕴含自动词”、“动词遭受义蕴含反身性”等蕴含关系。(2)等级序列方面:指出论元结构与领属关系等级序列之间的关联,轻动词依存性等级序列,以及X(?)功能弱化等级序列。(3)将作格动词置于类型学的致使范畴和分裂的作格语言中进行了考察,分析了作格动词的致使形式类型和语义机制类型。认为韩国语属于分裂的作格语言中变动的主语系统,并探讨了分裂的条件。(4)轻动词观,认为拟声拟态词中的“(?)”和汉字词(?)中的“(?)”都属于形态轻动词。并且认为作格动词句法特性可以从轻动词角度进行合理解释。(5)注重历时考察,通过对“(?)类”的历时考察,认为这类动词历时上经历了“自动词+使动接尾词→他动词”的派生过程。对“汉字词(?)”的历时考察参考了古代汉语资料,将可考时间从中世韩国语时期追溯到古代韩国语时期,并参考古代汉语提出了作格语素的概念。本文仅就作格动词进行了研究,并没有扩大至作格结构和作格性,此外作格动词在外语教学中也有着重要的价值,这些都有待今后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