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蛇鳞草,金星蕨科(Thelypteridaceae),新月蕨属(Pronephrium),多年生蕨类植物三羽新月蕨(Pronephrium triphyllum(Sw.) Holtt.)的干燥全草,又名蛇退步、三枝标、三叉蕨、入地蜈蚣、小一包针等。具有清热解毒、消肿化瘀、化痰止咳之功,主要用于痈疮疖肿,毒蛇咬伤,跌打损伤,湿疹,皮肤瘙痒,急性气管炎。蛇鳞草作为药用,始载于《广东中药》,此后,《全国中草药汇编》、《广东中草药》、《广西药用植物名录》、《中华本草》、《中国主要植物图谱》等均有收载。 蛇鳞草主要分布于广东、广西、福建、海南等地,其中以广东省分布广,资源丰富,为广东中药,亦为中山地产中草药,在中山民间沿用历史悠久,疗效确切。70年代初期,中山市中医院以蛇鳞草为主药制成“复方蛇鳞草散”及“复方蛇鳞草膏”,临床用于毒蛇咬伤、甲沟炎、皮炎、湿疹、痈疮疖肿等,应用至今疗效确切,成为该院中医皮肤科、外科特色专药;2000年该院蛇伤专科(广东省重点专科)研制的“蛇黄散”(蛇鳞草为主药),因治疗毒蛇咬伤、虫(蜂)咬(螫)伤及初期疮疡(未溃者)等效果显著,成为该院蛇伤专科的特色专药。 至目前为止,对蛇鳞草的相关研究较少,除1985年Tanaka N从中分得triphyllin A、B和C外,未见其他报道。本课题组前期药理实验表明蛇鳞草具有显著的抗炎镇痛、镇咳祛痰及抑菌作用,为了进一步探讨蛇鳞草治疗疾病的物质基础,充分利用其药用资源,本文对蛇鳞草进行了化学成分研究,并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UV)对其根茎、叶中总黄烷醇类化合物进行了含量测定。 运用硅胶柱层析、Sephadex LH-20凝胶柱层析、重结晶等方法对蛇鳞草乙醇提取物的石油醚、乙酸乙酯、正丁醇萃取物进行分离纯化,从中分离得到7个化合物,运用IR,EI-MS,ESI-MS,1H-NMR,13C-NMR、DEPT、HMBC、HMQC、1H-1H COSY等光谱分析技术,并结合理化性质鉴定了6个化合物,分别为:β-谷甾醇(β-sitosterol)(Ⅰ),6,7-二羟基香豆素(6,7-dihydroxycoumarin)(Ⅱ),β-胡萝卜苷(β-daucosterol)(Ⅲ),正丁基-β-D-吡喃果糖苷(n-butyl-β-D-fructopyranoside)(Ⅳ),蛇鳞草苷A(Shelincaoide A)(Ⅴ),三羽新月蕨苷A(triphyllin A)(Ⅵ)。其中化合物Ⅴ为新化合物,化合物Ⅰ、Ⅱ、Ⅲ、Ⅳ为首次从该种植物中得到,化合物Ⅱ、Ⅳ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在化学成分研究的基础上,以三羽新月蕨苷A(triphyllin A)为指标,建立了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蛇鳞草中总黄烷醇类化合物含量的分析方法。结果表明总黄烷醇类化合物在蛇鳞草根茎、叶中的分布相差较大,根茎中含量高达10.3%;而叶中为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