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路遥是中国当代文学中极富个性的一个作家,在中国文坛各种新的文艺思潮风起云涌之际,他始终坚持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并创作了一些颇有影响的作品。虽然在由“精英集团”主宰的中国文学批评界,路遥并未引起太多的重视,甚至被一些权威专家漠视,但在不同层次的众多普通读者中间,路遥的小说《人生》和《平凡的世界》却倍受青睐,这表明路遥研究仍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本文拟将从作家的创作心理机制,城乡交叉地带和文本的形象世界三个方面走进路遥的小说世界,我们认为这三者之问有着严密的内在逻辑性。我们的逻辑思路是:从路遥的生活经历出发剖析其意识世界和潜意识世界,一定的历史文化传统、时代精神以及个人具体的生活环境,直接影响和制约着作家创作心理的审美构成,路遥在小说中表现出来的土地意识、道德情感、政治意识、时代意识、苦难意识、悲剧意识、平民意识以及自卑与自尊心理等都与此相关。而作家创作的心理机制又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他从什么样的角度切人生活,路遥是从陕北黄土地走出来的作家,他虽然有很强的现代意识,但在骨子里依然是个农民,这样独特的精神世界,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他的创作只能在城乡间进行无尽的徘徊,所以“城乡交叉地带”是其最理想的审美开拓空间。在城乡交叉地带中,最能显示这一区域社会生活丰富复杂性的社会阶层就是农民,特别是青年农民,所以塑造这一地带平凡众生的心灵,特别是青年农民的心灵世界,是路遥小说最独特的审美现象。 综观路遥的创作,我们认为“距离”与“欲望”是贯穿在他几乎所有小说中的两个永恒不变的母题,是其小说主题意蕴丰富的基础。在路遥的小说世界中,“距离”是一种普遍的客观的存在,它既存在于物质世界又存在于精神世界,具体表现为传统道德与现代理性、文明与落后、历史与现实、爱情与制度、城市与乡村等之间的对立与冲突;“欲望”则是在心理层面要求缩短距离或超越距离的强烈意愿,它决不是非理性的,而是在面对现实距离时的理智思索。“距离”是产生“欲望”的源泉,“欲望”则是消解“距离”的内在动力,“距离”与“欲望”之间所形成的张力空间,就是路遥小说的诗意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