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灵寿城,是中山国的后期都城,位于今河北省平山县,始建于公元前380年左右,废弃于公元前296年。其于1974年被发现后,考古工作者对其进行了大量的考古发掘及研究工作,取得了令人瞩目的研究成果。本文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拟将文献资料与考古资料相结合,试对其进行初步研究。本文共分为以下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简要介绍了本文的选题原因与研究意义、目标、方法以及灵寿城的考古发现与研究现状。第二部分,在简要介绍了灵寿城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和建都灵寿的背景的基础上,从自然因素、政治因素、经济因素、交通因素和社会因素五个方面阐释了中山国建都灵寿的原因。本文认为中山国建都于灵寿不仅因为时代发展和政治生存的需要,而且还因为灵寿地区在自然环境、经济、军事、交通和社会五个方面具有优越性。第三部分,首先通过将文献资料与考古资料相结合,分析了灵寿城平面布局的历时演进。其次通过解析考古资料,分析灵寿城的功能分区,包括城墙与城门、宫殿区与官署区、手工业作坊区、居住区、商业活动区、墓葬区和祭祀区。第四部分,在前文的基础上,依次对灵寿城的人口规模、军事防御体系、建都思想以及灵寿城与郑韩故城、燕下都的异同四个问题进行了初步研究。本文认为公元前333年左右灵寿城内的人口规模约为4-5万人;灵寿城的军事防御体系包括以下三个层次:一是灵寿城自身的防御设施,包括其城墙、城门和东边的附属城堡;二是灵寿城外围的自然防御屏障,包括其外围地区的河流、高山和关塞;三是灵寿城周边的人工防御设施,包括其周边的卫星城市和西北边界的长城;灵寿城的建都思想包括选址思想和规划思想两部分,前者包括区域中心思想和形胜思想两个方面,后者包括因地制宜思想、功能分区思想、中轴线思想和崇山思想四个方面;灵寿城是规划性的双城,是典型的对称性双城。第五部分,为结语,对本文的主要内容和观点进行了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