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采用肌骨超声观察“交通跷脉”针法对中风后足内翻患者胫前、后肌厚度的影响,并采用相关量表评价其对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研究方法:遵循随机对照原则,采用完全随机化的方法将64例患者分为交通跷脉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内科疾病基础治疗,常规针刺和康复功能锻炼;交通跷脉组在对照组治疗方案的基础上,加用“交通跷脉”针法治疗。两组均每周治疗5天,周末休息,治疗周期4周。在治疗前、治疗2周后、治疗4周后由同一医生对患者分别进行足内翻角度测量、下肢FMA评分、改良下肢MAS分级、FAC分类。在治疗前、治疗4周后由具有肌骨超声资质的同一超声医生测量患者静息状态下胫骨前肌、胫骨后肌的厚度。研究结果:(1)足内翻角度:经整体分析,由主体内效应的检验可知:时间的P<0.01,时间*组别的P<0.05。由主体间效应的检验可知:组别的P<0.05。各时间点分析,在治疗前、治疗第2周两组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别(P>0.05);治疗第4周两组比较有明显统计学差别(P<0.01),即交通跷脉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组内分析,两组治疗前与治疗第4周比较均有明显统计学差别(P<0.01)。(2)下肢Fugl-Meyer评分:经整体分析,由主体内效应的检验可知:时间的P<0.01,时间*组别的P<0.01。由主体间效应的检验可知:组别的P<0.05。各时间点分析,在治疗前、治疗第2周两组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别(P>0.05);治疗第4周两组比较有明显统计学差别(P<0.01),即交通跷脉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组内分析,两组治疗前与治疗第4周比较均有明显统计学差别(P<0.01)。(3)改良下肢MAS分级:各时间点比较:治疗前、治疗第2周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第4周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两组患者下肢MAS分级与时间变化均相关(P<0.05)。Gamma系数均为负数,即呈负相关关系。交通跷脉组Gamma系数小于对照组,说明交通跷脉组改良下肢MAS分级与时间关联性较对照组强。(4)Holden功能步行分类:各时间点比较:治疗前、治疗第2周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第4周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两组患者Holden功能步行分类与时间变化均相关(P<0.05)。Gamma系数均为正数,即呈正相关关系。交通跷脉组Gamma系数大于对照组,说明交通跷脉组Holden功能步行分类与时间关联性较对照组强。(5)静息状态下胫骨前肌厚度:交通跷脉组患者患侧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具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患者患侧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交通跷脉组患者健侧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健侧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患侧与健侧治疗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患侧与健侧治疗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患侧治疗后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健侧治疗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静息状态下胫骨后肌厚度:交通跷脉组患者患侧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具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患者患侧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交通跷脉组患者健侧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健侧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患侧与健侧治疗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患侧与健侧治疗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患侧治疗后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健侧治疗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交通跷脉”针法能有效改善中风后足内翻患者的足内翻角度、下肢运动功能、下肢痉挛程度、步行功能,并能有效改善胫骨前肌、胫骨后肌的肌肉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