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研究基于“一气周流”理论,通过运用理中通络化浊汤联合穴位埋线治疗脾虚湿蕴型肠上皮化生,观察其对患者的总体有效率、临床症状积分、胃黏膜病理改善程度、病理学总有效率、经络红外皮温改善程度、血清PGI、PGII定量及CDX2蛋白表达阳性率的变化,证实理中通络化浊汤联合穴位埋线治疗脾虚湿蕴型肠上皮化生患者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并初步阐述其中的机制。方法:收集2019年1月至2019年7月期间于柳州市中医医院脾胃病科就诊患者符合脾虚湿蕴证型并经胃镜病理活检证实存在肠上皮化生患者124例,采用随机编码分组为治疗组31例、中药组30例、西药组32例、埋线组31例。治疗组采用理中通络化浊汤加减联合穴位埋线治疗,每日1剂,水煎250ml,每日三次,餐前15分钟服用,疗程为3个月;中药组采用理中通络化浊汤加减治疗,每日1剂,水煎250ml,每日三次,餐前15分钟服用,疗程为3个月;西药组采用口服维生素B12片治疗(25μg),每天三次,疗程为3个月;埋线组采用单纯穴位埋线治疗,每周1次,4次为一个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观察治疗前后患者总体有效率、临床症状积分、胃黏膜病理改善程度、病理学总有效率、经络红外皮温改善程度、血清PGI、PGII定量测定、CDX2蛋白表达阳性率测定,收集、整理数据,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临床症状积分:四组治疗后总有效率分别为治疗组93.54%、中药组76.66%、西药组43.75%、埋线组61.29%,治疗组与中药组、西药组、埋线组比较疗效显著(P<0.05);中药组疗效明显优于与西药组、埋线组(P<0.05);埋线组与西药组比较疗效改善较为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胃黏膜组织病理有效率:四组治疗后病理学综合疗效评价,病理学总有效率分别为治疗组87.09%、中药组66.66%、西药组34.37%、埋线组38.70%,治疗组治疗后病理学总有效率明显优于中药组、西药组、埋线组(P<0.05);中药组治疗后病理学总有效率明显优西药组、埋线组(P<0.05);埋线组与西药组治疗后病理学总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经络红外皮温改善程度:四组治疗前脾俞穴、胃俞穴及任督二脉经络红外皮温无明显区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中药组、埋线组脾俞穴、胃俞穴及任督二脉经络皮温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5);其中,治疗组的经络红外皮温较中药组、埋线组升高显著(P<0.05);治疗后,中药组与埋线组经络红外皮温升高无明显差别(P>0.05),西药组治疗前后经络红外皮温变化无明显差别(P>0.05)。(4)血清PGI、PGII定量测定:四组治疗前PGI、PGII及PGR比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中药组、埋线组的PGI及PGR比值较治疗前有显著上升(P<0.05);其中,治疗组PGI及PGR比值上升较中药组、埋线组显著(P<0.05);西药组治疗前后PGI、PGR变化无明显差异(P>0.05);四组治疗前后PGII水平无明显变化(P>0.05)。(5)CDX2蛋白表达阳性率测定:四组治疗前CDX2蛋白表达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中药组阳性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其中,治疗组下降较中药组显著(P<0.05);西药组、埋线组治疗前后阳性率无差异(P>0.05)。结论:通过本临床实验发现理中通络化浊汤联合穴位埋线治疗脾虚湿蕴型肠上皮化生患者可有效缓解消化道不适症状,改善胃黏膜腺体萎缩及肠化程度,下调CDX2蛋白阳性表达率,上调血清PGI水平,提高经络穴位红外皮温温度,使患者体质得到改善。理中通络化浊汤具有温中散寒、通络化浊、和胃降逆之功效,该方基于脾虚湿蕴型肠上皮化生“脾虚、毒侵、瘀阻”的致病机理出发,治疗重点在于“理脾虚”、“祛湿毒”、“通胃络”,再结合穴位埋线疏通脉络,调理气机,恢复机体正常的圆运动,使一气周流运行流畅,四维化生如常。针药结合,治疗效果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