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1981年以来中国最终消费率持续下降的根本原因和形成机理为研究对象。试图通过全面、细致、深入的分析,找出导致中国最终消费率持续下降的原因所在,并进一步探讨相关因素的影响机理,以期既能够比较科学地解释这种现象,又能有针对性地提出扭转该现象的措施建议。本文深入分析了投资和净出口这两个重要间接因素对最终消费率的影响。首先,从投资角度研究了投资消费不平衡(投资率偏高、最终消费率过低)的原因,高积累情形下的市场主导和政府主导机制、高积累所附带的循环机制和政府宏观调控导致的投资过度和内需不振的负面效应机制能大致解释这种不平衡,其中高积累所附带的循环机制的解释力相对更大。其次,从净出口角度研究了其对最终消费率的影响,认为进口贸易可以增加一国的要素供给和技术进步,从而促进经济增长和刺激消费。出口则使得国内需求对投资和生产的约束大大放松,过剩产能可以被国外市场所吸收,以致能维持较高的投资率,并使最终消费率维持在较低水平。深入分析了收入分配、人口结构和社会保障这三个重要直接因素对最终消费率的影响。首先,认真分析了收入分配对最终消费率的影响,由于存在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收入分配不均会抑制消费的增长,在本文研究时段内,中国的基尼系数大致呈上升趋势,分配不均问题比较严重,这是影响最终消费率持续下降的一个重要因素。其次,从人口的年龄结构、性别结构和城乡结构分析了人口结构对最终消费率的影响,发现中国长期推行的计划生育政策导致人口出生率和少儿抚养比急剧下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最终消费率的提升。老年抚养比上升、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以及“未富先老”的状况将导致未来最终消费率上升。城镇人口比重上升将促进消费需求增加,但是,农民工进城后的积累率比留在农村时要高,从而,最终消费率总体水平下降。最后,分析了社会保障对最终消费率的影响,社会保障有利于降低居民未来生活的不确定性,刺激居民消费,但是,当前中国的社会保障存在水平较低、覆盖率低(研究时段的绝大部分如此,最近几年提高较快)、社保资金管理不善等问题,导致社会保障刺激消费的作用极其有限。运用实证分析分别研究了上述诸因素对最终消费率的影响。首先,运用VAR模型、脉冲响应函数和Granger因果检验等方法对1981-2013年中国宏观经济数据进行量化分析投资率和净出口率对最终消费率的影响,发现最终消费率存在可持续性特征,当期的消费水平会影响到下一期消费,投资对消费具有一定的拉动效应,外需对内需具有明显的替代效应。其次,运用动态面板模型,对31个省(市)面板数据进行量化分析收入分配、人口结构和社会保障对最终消费率的影响,实证结论总体上支持前面的理论分析。在研究全国情况的同时,还对东部、中部及西部地区的研究结论进行了对比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