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汪国真曾是大陆红极一时的诗人,在20世纪90年代掀起了轰动一时的“汪国真热”。他的诗歌通俗易懂、积极乐观,备受青少年青睐。汪国真诗歌以“手抄诗”的形式发迹,在1990年得以出版,“创造了中国新诗史诗歌发行的最高纪录。”[1]1990年也被称为“汪国真年”。[2]如今“大热”退去,它依然拥有相当数量的读者。在此期间,汪国真诗歌获得过青少年群体的狂热追捧,得到过出版界的商业热炒,也受到过学界的质疑批判。在毁誉参半的境况下,汪国真诗歌的生命力却一直延续至今。而评论界与大众读者反响差异较大、争议性较大的“汪国真现象”,在学术研究上始终没有被深入挖掘,这与20世纪90年代特殊的文化政治背景有关。当时的学术界热衷于文本特征的分析,凝练通俗大众化的汪国真诗歌,不符合他们推崇经典、青睐先锋的审美标准。而如今盛行的文化研究已然跳出文学自主自律的审美性场域,指向文本背后社会、文化、政治的意识形态的多元根源。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汪国真现象”所引起过的反响以及90年代之后的流变应被重新审视,所以笔者试图用文化研究的方法,对“汪国真现象”的发生、发展进行多方位研究。从汪国真诗歌的兴起,到其大红大紫,再到其归于“平静”,汪国真诗歌作为一种青年亚文化,既经历了主流文化的沉默,精英文化的批判,也经历了大众文化的商业包装与推捧。所以,本文试图从与“汪国真现象”有发生意义的这四种文化入手,即在主流文化、青年亚文化、大众文化、精英文化的视角下审视“汪国真现象”,通过透视它们对汪国真诗歌这一文化形态的价值需求,来揭示“汪国真现象”与它们的关系。青年亚文化促使了“汪国真现象”的发生,大众文化则使其一路走红,精英文化成为其发生发展的批判者,而主流文化则采取静观不语的态度放任各种力量加诸汪国真诗歌这一文化形态上。“汪国真现象”这种热潮发生——兴起——衰落的表征,背后是不同时期不同文化力量在起作用。“汪国真现象”取决于多重文化对汪国真诗歌不同的价值需求,但受多重文化之间的关系及其力量制衡的影响。它的发生发展也体现了各文化之间流动的、多样的复杂关系。论文分为五章,绪论部分对前人研究进行梳理,对论文的创新点、研究目的、研究价值等进行阐述,并界定了“汪国真现象”、“主流文化”、“青年亚文化”、“大众文化”、“精英文化”等概念。第一章对汪国真诗歌的文本特征进行了探究,并详细梳理了“汪国真现象”。第二章是“汪国真现象”与主流文化的联系与分野。第三章是探析汪国真诗歌本质上作为一种青年亚文化,在青年群体中所引发的狂欢。第四章是从大众文化的维度,来审视汪国真诗歌在商业运作下的兴衰。第五章是探讨精英文化与“汪国真现象”的关系。结语则对“汪国真现象”的发生、流变的原因做了简要概括,对几种文化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梳理。希望借此,在丰富当代文化研究成果的同时,也能对当下的文化热潮有所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