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吸烟与被动吸烟的危害已经为科学所证实,但我国人群的吸烟率一直居高不下,接触二手烟的人群众多。在公共场所吸烟会使大量在公共场所活动和工作的不吸烟者被动受到烟草烟雾的危害,侵犯了不吸烟者的健康权益,理应禁止。控烟工作较好国家的立法经验已经表明,制定和执行公共场所禁止吸烟的法律法规,是减轻被动吸烟危害的有效途径。为了减少公共场所被动吸烟问题,2010年3月1日,《上海市公共场所控制吸烟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正式实施。《条例》实施后,各项法定控烟措施比如张贴禁烟标志、取消烟具的设置、对吸烟者进行劝阻等已在法定禁烟场所陆续执行,各执法部门也已将控烟执法纳入到了日常执法检查当中,公共场所控烟初见成效。然而,《条例》的实施仍然有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比如:餐饮、娱乐等场所仍然是控烟重灾区,执法处罚一直都是“雷声大,雨点小”,很多场所仍然存在控烟管理的死角等。如果不能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化解,控烟的效果可能难以持续。为此,本文在对《条例》实施效果进行评估的基础上,利用政策执行和政策评估的理论模式来剖析《条例》实施中存在问题,进而寻求促进其实施的对策。本文主要内容分为五个部分。首先,讲述研究背景、目的,以及控烟工作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和本论文的研究方法;第二部分以政策执行的综合模式和政策评估的利益相关者模式为理论基础,介绍了《条例》实施效果及制约因素的理论分析框架;第三部分描述了《条例》实施的现状,用大量的数据分析《条例》实施所取得的效果及现存的问题;之后,在剖析现存问题的基础上,进一步揭示了来自公众、公共场所管理者、执法部门和烟草业的因素制约了《条例》的贯彻实施;最后,对进一步推进《条例》实施提出对策,希望通过加强控烟宣传、加大监督执法、倡导无烟政策、加强控烟能力建设,来营造控烟的社会氛围,建立控烟的长效机制。本论文涉及样本量大,涵盖《条例》规定的各类禁烟场所,并列入了非法定禁烟场所作为比较。调查在《条例》实施前后均有开展,且在《条例》实施后1个月、半年和1年各开展一次调查,保证了数据的连续性,也使研究结果更具说服力,为公共场所禁烟的研究提供了参考。同时,论文的结论可为主管部门提供数据支持,为进一步完善控烟法规提供借鉴和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