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莎乐美的形象脱胎于新约圣经,原本是“约翰之死”片段中的一个次要人物,但在漫长的历史演变中羽翼渐丰,至十九世纪后期成为欧洲文艺界的一个流行题材。她的故事频现于当时的文人墨客及艺术家笔端,诠释着“致命女郎”这一古老却又带着典型的“世纪末惆怅”色调的话题。王尔德的名剧《莎乐美》更是将之升华到了“唯美主义”、“邪恶之美”的哲学高度。然而,以莎乐美为题的作品层出不穷的十九世纪并非莎乐美形象演变的终点。纵观二十世纪,莎乐美的故事不仅继续丰富,而且获得了更多的表现形式。除文学和造型艺术外,这一女性形象还为话剧、歌剧、电影、歌曲等舞台艺术的创作提供了灵感。在文学领域内,有关莎乐美的作品体裁更加多样化;同时,她也成为了研究文艺理论的载体。这一事实表明,莎乐美并不专属于十九世纪,对十九世纪作品的认识也不应停留在十九世纪的视野中。在今天看来,与莎乐美相关的文学作品已形成体系。对于莎乐美形象变迁的研究既需要关注这一过程所体现的历史性、继承性,也需要考察其中的断裂和颠覆,本文即从以上两个方面入手。首先,从历史的角度探究了文学上对“神话”改编、续写的可能性与局限性,分析了作为神话的莎乐美故事在二十世纪的作品中体现出的形式上、内容上的多样化趋势,以及其悲剧性的演变过程。我们今天所看到的莎乐美故事表现出的多样性和后现代性并非仅仅是时代的产物,更是莎乐美本身的要求,二者的根源在莎乐美故事的圣经版本中即可觅得踪影,在尔后的改编和续写文本中不断地得以巩固。其次,莎乐美的故事既然由最初的“圣人殉难事迹”发展成为一个以女性为主角的故事,就要求从女性的视角对其进行重新考察。站在女性的角度,以解构的视角,从女性身份、视觉与语言、人物关系三方面重新审视了强加于莎乐美的标签及固定认知。本文力图消除传统认知所带来的二元对立,从文本出发,打破对立面之间的界限,展示多种解读方案的可能,发掘隐藏于标签之下的多样性和不确定性。最后,关于莎乐美的故事,多个文本的存在决定了多个莎乐美形象的存在。它们不仅体现了书写的历史性,也体现了书写抵抗时间流逝的能力,一个文本既存在于历史之中,又存在于历史之外,既具有整体性也有碎片性。本文借用热奈特的“隐迹稿纸”的比喻,从互文性的角度探究了文本间的联系以及多个文本叠加所产生的复合的,多声部的美学效果。二十世纪法国文学为莎乐美形象的解读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本文并非试图把莎乐美形象作为一种概念而进行一番重新定义,而是在充分尊重文本及莎乐美自身发展规律的基础上,通过考察这一女性形象变迁过程中的多种可能,揭示她的内在发展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