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DSA、CTA、MR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临床应用价值,并比较分析DSA、CTA、MRA在诊断颅内动脉瘤中的优缺点,为颅内动脉瘤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最佳合理的检查方案。方法收集2008年1月至2009年12月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临床疑似颅内动脉瘤患者94例,其中男性39例,女性55例,年龄12~78岁,平均年龄51岁。临床症状以头痛、蛛网膜下腔出血为首发症状者84例(84/94),以动眼神经麻痹为首发症状者7例(7/94),颅脑外伤引起者1例(1/94),脑室内出血1例(1/94),单侧肢体无力1例(1/94)。94例临床疑似颅内动脉瘤患者中,接受DSA(日本岛津1250mA数字减影X光机)检查61例,接受CTA(美国GE产64排螺旋CT)检查45例,接受MRA(美国GE双梯度1.5T磁共振扫描机)检查42例,同时接受DSA、CTA、MRA三者检查者15例,接受外科开颅夹闭术者69例,接受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者13例。对DSA、CTA、MRA检查颅内动脉瘤的正确检出率、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瘤颈及其与载瘤动脉空间关系的清晰显示程度、检查结果的一致性评价分别进行统计学卡方检验或Kappa一致性检验,检验水准为0.05,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Kappa一致性评价中,当0.40<K≤0.60,认为诊断结果中度一致,当0.60<K≤0.80,认为诊断结果较高度一致;对DSA、CTA、MRA测量颅内动脉瘤瘤径的大小进行统计学t检验,检验水准为0.05,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DSA检查的61例中,正确检出50例,漏诊/误诊4例;CTA检查的45例中,正确检出36例,漏诊/误诊2例;MRA检查的42例患者中,正确检出24例,漏诊/误诊11例。DSA、CTA对颅内动脉瘤的正确检出率无统计学差异,MRA对颅内动脉瘤的正确检出率较DSA、CTA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DSA、CTA、MRA检查颅内动脉瘤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是94.34%、87.5%、93.44%、98.04%、70%; 97.3%、87.5%、95.56%、97.3%、87.5%; 75%、70%、73.81%、88.89%、46.67%。(3)DSA、MRA共检查34例患者,发现阳性个数相同的有16个。DSA、CTA共检查24例患者,发现阳性个数相同的有14个。CTA、MRA共检查29例患者,发现阳性个数相同的有14个。对结果的一致性评价,DSA+MRA组:K=0.53;CTA+MRA组:K=0.51;DSA+CTA组:K=0.73。(4)DSA检查的59个颅内动脉瘤中,分别能够清晰显示、显示欠佳、不能显示的个数为49个、6个、4个; CTA检查的38个颅内动脉瘤中,则分别为33个、3个、2个; MRA检查的28个颅内动脉瘤中,则分别为14个、8个、6个。MRA对瘤颈及其与载瘤动脉空间关系的清晰显示程度较DSA、CTA低。(5)对DSA+CTA、DSA+MRA、CTA+MRA测量颅内动脉瘤的瘤径分别进行配对t检验,求得P值均大于0.05,表明DSA、CTA、MRA测量颅内动脉瘤瘤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MRA对颅内动脉瘤的正确检出率较DSA、CTA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TA对颅内动脉瘤的正确检出率及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与DSA相当,可以作为颅内动脉瘤的首选检查手段,但两者结合能更好地提高颅内动脉瘤诊断的准确率; MRA检查颅内动脉瘤的灵敏度、准确度较DSA、CTA低,但对检查颅内动脉瘤的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与DSA、CTA相比无统计学差异,MRA对排查筛选颅内动脉瘤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MRA对颅内动脉瘤的检查结果的一致性较DSA、CTA稍低;MRA对瘤颈及其与载瘤动脉空间关系的清晰显示程度方面较DSA、CTA低。DSA、CTA、MRA对颅内动脉瘤瘤径测量方面基本一致,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TA适合对外科开颅动脉瘤夹闭术后的复查,而MRA适合对血管内弹簧圈栓塞术后的复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