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创意城市的出现源于解决工业城市遗留都市难题的现实需要。重工业在为人类带来经济巨大发展的同时,也给城市造成了交通拥堵、空气污染、生活成本飙升等一系列问题,导致企业外迁、产业转移、经济停滞。为了激发城市活力,实现城市复兴,创意城市的概念与构想应运而生。由于国内对创意城市理解存在偏差,导致出现创意产业园区建设热,而忽略了社会宽容的提升以及城市创意氛围的培育等更为重要的工作。因此,有必要厘清创意城市内涵、特征及构成要素,并设计一套符合我国国情的评价指标体系,以帮助各城市政府根据自身的优势资源,建设各具特色的创意城市,这是本文写作的初衷。本文首先梳理和评论国内外学术界对创意产业、创意城市构成和类型以及创意城市评价的相关研究,从创意城市发展特点和演进规律出发,结合国情,完善我国创意城市评价的理论和框架。其次,依据评价框架构建我国创意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利用我国20个主要城市2005至2009年的统计数据和问卷调查数据,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对我国创意城市发展状况进行评价。最后,结合评价结果和各地区各城市的实际,提出创意城市构建的目标、战略和措施。研究发现:一、创意城市并非某个或某几个城市的特权,每个城市都有发展和成为创意城市的潜质;二、城市环境、文化创意产业、创意人才资源、城市政府支持、科学技术、城市社会价值以及城市宽容度等七个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共同推动我国创意城市发展;三、各个要素作用互不相同,城市政府支持对我国创意城市构建和发展起导向作用,人才和宽容度是决定我国创意城市建设与发展的关键要素,文化创意产业和科学技术在其中起核心作用,城市环境和城市社会价值决定了创意生态;四、同一经济区域范围内城市产业结构、文化特征及社会价值方面会呈现出趋同性,各经济区必须根据自身实际确立创意城市发展方向,如海峡西岸经济区应该把握有利契机,实现两岸创意城市互动,长株潭城市群可以用媒体助创意城市发展,成渝经济区构建西南草根创意城市等等;五、各城市应依据评价结果,利用优势资源,结合所处的区位条件,按照“目标、战略——措施”的思路,有重点、有层次地推进我国创意城市建设与发展。本文的创新主要有三点。第一,根据国情,提出了创意城市建设的七个维度,构建了创意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并从理论和统计检验两个层面验证了指标体系合理性;第二,将结构方程模型引入创意城市评价,解决了之前评价方法中存在的诸多缺陷,如指标权重确定主观随意、无法混和处理定量和定性指标以及不能同时估计因子结构和因子关系等;第三,结合各个城市所处的区位条件,有针对性的提出创意城市构建的战略、目标和措施。当然,本文还存在诸多不足。比如,由于统计口径存在差异,使用替代指标和软性指标等问题,创意城市实证评价的精准度受到一定的限制和影响;又如,结构方程模型只能解决线性拟合问题,难于解释因子之间可能存在的非线性关系等。由于能力和条件所限,这些问题只能在后续研究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