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科尔伯格的道德教育思想涵盖了教育学、心理学、哲学三大学科领域,若单从某一学科研究其道德教育思想,将很难全面把握。他的道德教育理论具有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只有抓住其核心,才可能理解其全部学说。总体来看,科尔伯格对道德教育的研究延续了西方理性认知的传统,以心理学的实证研究方法为主。其道德教育理论则是围绕“公正”这一主题展开的,侧重主体的道德认知、道德判断力的发展,旨在培养具有公正德性的道德主体。人需要有美德方可立足社会,而美德伦理即侧重对人的德性培养。基于现实的和理论的缘由,笔者认为进行美德教育是必要的。但人们在对应该养成何种德性的问题上莫衷一是;在道德教育的策略方面,国内外既有主张情感教育的代表者,也有主张侧重理性认知促进道德发展的响应者。事实上,这两者都忽视了一个共同的出发点:有效的道德教育过程本质上也是一个主体道德内化的过程。科尔伯格采用心理认知法研究道德教育问题,一定程度上规避了以上两种研究进路的弊端。通过对假设的、事实的两难问题的追踪研究,科尔伯格不仅发现了主体道德内化的阶段性特征以及道德的认知、发展的规律,还成功地将其理论广泛应用于教育实践之中。笔者在认真研读科尔伯格相关道德教育文本的基础上,试图从伦理学的角度,充分挖掘科尔伯格道德教育思想中以“公正”为核心的德性资源。一方面,通过对他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的探讨,看公正德性呈现的阶段特征及生成机制;另一方面,研究科尔伯格提出的具体的道德教育策略,以期对中国的道德教育有一定的启示作用。尽管中国的道德教育有其自身的优势,但也存在许多不足之处。通过研究,我们发现在进行道德教育时,教育者不仅要强调实践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应充分尊重个体的道德认知规律;此外,还应注重“公正”环境的塑造,因为一个良好的道德氛围对于德性的养成无疑具有很大的影响。总之,不管是隐性的道德教育还是显性的道德教育,都应以尊重主体的自主性为前提,通过引导、环境刺激、榜样示范等方式激发主体的道德动机,养成稳定的道德品质,以产生自发的、一贯的道德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