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些贵金属纳米粒子和贵金属纳米复合材料在可见光区具有特征吸收光谱,与能量供体的荧光发射光谱部分重叠,在基于荧光共振能量转移的化学/生物传感中获得了广泛的关注。本文制备了抗体包被的贵金属纳米复合材料和核壳型贵金属纳米粒子,对两种血管内皮细胞损伤标志物开展了定量检测,并完成了碘离子的高灵敏测量。主要工作如下:1.开发了一种高灵敏度定量检测血栓调节蛋白(TM)的荧光方法。将TM抗体和牛血清白蛋白(BSA)结合在金纳米颗粒(Au NPs)上制备了BSA-Au NPs-Ab纳米复合材料,通过透射电子显微镜和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对其进行表征。吖啶橙(AO)和制备的纳米金复合材料之间的荧光共振能量转移能导致AO的荧光发生淬灭。在TM的存在时,AO从纳米金复合材料的表面有效分离而使荧光部分恢复。在浓度为0.1 pg mL-1-5 ng mL-1的范围内,荧光强度增加值与TM浓度的对数呈线性关系,检测下限为12 fg mL-1。利用该方法还考察了H2O2诱导血管内皮细胞(HUVEC-C)受损后可溶性血栓调节蛋白(sTM)的释放。研究发现,培养基中释放的sTM含量随着H2O2与细胞的接触时间的延长而增大。2.合成了石墨烯量子点(GQDs)和金包银核壳型纳米粒子(Ag@Au NPs)并用透射电子显微镜对它们进行了表征,将血管性血友病因子抗体(vWF Ab)修饰在Ag@Au NPs表面制备了纳米复合物(Ag@Au-Ab NCs)。由于荧光共振能量转移,GQDs的荧光可被Ag@Au-Ab NCs有效淬灭。vWF与Ag@Au-Ab NCs表面抗体的免疫反应使得GQDs与复合材料分离,导致GQDs荧光部分恢复。实验发现,在浓度0.1 pg mL-1到20 ng mL-1范围内,荧光强度变化值与vWF浓度的对数值呈良好的线性关系,检测下限为30 fg mL-1。基于该方法还调查了H2O2诱导HUVEC-C细胞受损后vWF的释放情况。结果表明,细胞与H2O2的接触时间越长,细胞损伤程度越大,培养基中vWF的含量越高。3.构建了一种简单的荧光传感器用于碘离子的定量检测。制备了石墨烯量子点(GQDs)和金包铜纳米粒子(Cu@Au NPs),两者之间的荧光共振能量转移导致前者的荧光发生猝灭。I-可与Cu@Au NPs反应,破坏后者的结构并释放出粒径更小的球形纳米金颗粒。随着加入I-浓度的增大,Cu@Au NPs溶液从紫色逐渐转为红色。在GQDs-Cu@Au NPs混合溶液中加入I-,GQDs的荧光进一步淬灭。荧光强度降低程度与I-浓度在0.05μM-5μM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该方法成功用于水样中I-的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