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正月十六给孩子拉个保保是四川广汉民间一项传统习俗,是广汉民间认干爹、拉干亲的主要形式之一,这一习俗在广汉已延续300余年。近年来,随着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的重视和保护,社会的进步和经济水平的发展,拉保保已经由传统民间习俗转变为一年一度的广汉“保保节”,成为了在当地、四川乃至全国都十分有名的民俗文化节日,并且参与人数众多,节日氛围浓厚,民众认可度高。分析和研究这一变迁有助于我们了解传统民俗在现代城市中的生存发展状况,知悉民众的文化生活和精神需求,由此才能更好地传承和传播民族文化、抓住民俗的生命力所在,使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更好地结合,并积极健康地发展。本文主要通过研究“拉保保”这一拟亲属关系建立的具体形式,来研究广泛存在于广汉民间的“拉保保”和“拜保保”习俗。运用田野资料来展示传统“拉保保”和现代保保节在具体仪式过程、文化内涵上的变迁,并分析这一习俗产生的文化背景、社会条件及其社会功能。通过案例分析参与其中的民众心理。 文章主要分为六个部分: 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介绍本文的研究缘起、研究意义、研究方法和资料来源,并梳理了国内外有关拟亲属关系和育俗文化的相关研究成果。 第二部分简要介绍了广汉市的地理概况、历史沿革及文化环境,概括地反映了拉保保这一习俗生存和发展的背景环境。 第三部分以田野调查材料为基础,分别描述了“拉保保”/“拜保保”的传统仪式过程和现代仪式过程,阐述了这一拟亲属关系的建立。 第四部分从关系入手,分析了在经过“拉保保”和“拜保保”仪式后人与人之间在关系上的转变和后期关系的维护,进而探析在建立和维护这一拟亲属关系过程中所反映的民众心理诉求及其社会文化功能。 第五部分首先展现“拉保保”从民间习俗发展成为现代民俗节日“保保节”的动态过程,分析了促成这一变迁的原因和背景,即包括民俗语境、社会背景、空间环境和政府推动这四大动力因素,并指出从习俗到节庆这一变迁所体现的内涵上的转变。 第六部分为结语,对全文论述进行了总结和归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