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电提取法成晕机制、工作条件的选择性研究及找矿预测

来源 :桂林工学院 桂林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ijianlo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次设计对地电提取相关理论进行了较系统的探讨,提出了新的元素迁移模式和提取原理。 首先对地电提取基本原理进行了补充和完善。在引入电化学的三个电化学体系概念(原电池、电解池、腐蚀电池)之后,对矿体溶解原理和方式进行了新的阐述,认为矿体电化学溶解原理包括原电池和腐蚀电池。分别讨论了硫化物以及与硫化物密切相关的金矿的溶解机理,强调了电化学溶解在矿体风化过程中起着促进行溶解的作用。 在综合了各家观点和最新研究成果之后,就深部矿体的元素运移方式提出了一个可供参考的理想迁移模式;对元素迁移规律和分布模式进行了讨论;对地电提取法的应用中可能出现的几种异常进行了分析;指明了在不同情形下地电提取的对象和作用范围。 为地电提取方式在不同应用环境下的可行性作了理论分析。并将地电提取异常归结为两个成因和三种类型,它们分别是活动态成因的活动态型异常、非活动态成因的非活动态型和两种成因并存的混合型。并解释了地电提取过程中的电化学反应过程和影响因素等,讨论了不同景观条件下地电提取的适用性和提取的离子来源。 除理论成果外,还得出了以下实践工作结论。对不同电压(300V、9V、0V)下地电提取的效果进行了对比,得出电压是影响地电提取效果的主要因素,9V的电压是适当的;对不同时间(24h、48h)的地电提取效果进行了对比,证明24小时提取时间是合适的。对不同提取液(HNO3、H2O)的地电提取效果进行了对比,证明提取液的加入是保证地电提取快速而顺利地完成的前提。对不同极距(0.5m、1m)的地电提取效果进行了对比,证明1m的极距提取效果更好,得出在一定限度内加大提取范围对提高提取量是有利的。综合各种项结果,提出地电提取最佳参数为:9V提取电压、24h提取时间、1m提取距离、提取液为HNO3。 通过对寻找隐伏金、铜铅锌、钨锡等金属矿床的三个矿区找矿可行性研究,证明地电提取法对硫化物类型矿床和与硫化物密切相关的金矿床是适用的,并在安徽大巩山金矿区和湖南大根垄钨矿区进行了找矿预测。 此外,还探讨了地电提取法在不同景观条件和覆盖类型的可行性,表明该方法适用的景观条件分别有西北干旱荒漠区、东北森林覆盖区、冲积平原区、岩溶砖红壤区。
其他文献
汽车作为一个复杂的振动噪声系统,由数个子系统构成。每个子系统均有特定的振动噪声特性。动力传动系统作为车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汽车振动和噪声的主要来源。动力传动系统的
本文根据非地震油气物化探工作中使用的方法参数多、信息量丰富、综合异常结构相对比较复杂,以及对综合异常表述上往往出现非量化概念等特点,从实际工作的要求和需要出发,利
油气化探以有效、简便、快速以及价格低廉等优势已成为寻找油气资源的一种重要手段。以前被忽视的数据处理也随着化探方法在油气勘探中地位的逐步提高而越来越受到重视。数据
本文选择我国第二大内陆河——黑河流域为研究区域,在详细分析该区域水资源利用现状的基础上,采用系统动力学的方法分析计算黑河流域水资源承载力,并提出了流域可持续开发利
21世纪水资源短缺问题是世界关注的焦点。我国是一个水资源十分匮乏的国家,尤其城市缺水问题更为突出。水资源短缺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而将城市污水处理、
1920年海原发生8.5级大地震,如此强烈的震动使海原地震震中范围内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构造变形带和大规模的地质灾害。本文以新庄滑坡为研究对象,通过现场勘察和室内常规试验及动三轴试验对滑坡的工程地质特征和黄土的力学特性进行了分析,采用定性分析、抗液化剪应力法、FLAC3d数值模拟和PFC2d颗粒流模拟法对该滑坡的液化可能性和运动过程进行了深入研究,为低角度黄土地震液化滑坡形成机理的研究提供了典型例证。
九星铁矿床位于贵州省从江九星地区,其大地构造位置为江南古陆西南缘,即位于扬子地台和华南褶皱带之间的过渡带,区域构造上历经了武陵期、加里东期、印支期、燕山期、喜马拉
20世纪90年代,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出现了以Intcrnet为基础的网上学习,为此有大量的网络课件产生,网络教学资源库建设也初见端倪。 本课题组曾开发了一个《土
腰英台油田位于松辽盆地长岭凹陷的东部陡坡带和大青字井低凸起相衔接的部位,目的层泉四段-青三段的构造面貌是一个被雁列式断层所切割的西倾单斜。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