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研究三种扫描模式的准分子激光机,即裂隙扫描(SlitScanning,SS-NIDEKEC5000CXII);智慧型大小光斑结合组-(VariableSpotScanning,VSS-VISXSTARS4);小光斑飞点扫描(FlyingSpotsScanning,FSS鹰视AllEGRETTO)以下分别称为是:SS组、VSS组和FSS组。通过对三组患者临床观察,探讨三种切削模式的差异性。
方法:
对三种不同扫描模式的准分子激光机的近视患者各30人(60眼)(2010年3月~2011年3月间),分别行LASIK手术。术前经统计学比较无差异性,术后于第1天、1周、1月、3月、6月、1年至2年定期检查UCVA、BCVA、球镜度数、柱镜度数、等效球镜度数、眼压、角膜测厚和填写主观视觉质量调查表。对三种不同扫描模式的安全性、有效性、稳定性、预测性和主观视觉质量等方面进行比较。
结果:
(1)有效性:术后3mon时三组患者均UCVA≥0.6,显示与术前比较视力明显提高。其中术后UCVA≥1.0的患者,VSS组53人(88.3%),SS组50人(83.3%),FSS组44人(73.3%)。三组手术之间比较发现,术后3mon时的UCVA并无差别。(2)中央角膜厚度:三组术中实际切削角膜中央厚度,组间比较无差异性,但平均切削厚度分别是,VSS组(73.13333±25.96)、SS组(73.03333±31.29789)、FSS组(92.03333±37.45504),FSS组术中角膜消耗的较其他两组略多(3)眼压:每组间术前-术后对比,显示IOP明显减少,但三组间IOP的比较则无显著差异。(4)安全性:三组患者的SI,利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多远线性分析的结果显示,安全性:VSS组>FSS组>SS组,表明VSS组安全性更好。(5)稳定性平均术后一年半左右的剩余屈光度数的绝对值,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三组之间的稳定性没有差异,不具统计学意义。而利用多元素回归分析,则FSS组的线性关系优于VSS组和SS组。(6)屈光度预测性和角膜切削深度的预测性: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FSS组-VSS有显著差异,而利用多元素回归分析,VSS组的线性关系更好,表明VSS组的角膜屈光度预测性优于其他两组;而切削角膜深度的预测性通过单因素方差和多元素回归分析后显示FSS与VSS组和SS组的比较均有差异性,则表明FSS组的角膜切削深度的预测性好,优于SS组和VSS组。(7)主观视觉质量:采用t检验分析三组术后主观视觉质量的总评分,除VSS组术后1mon和3mon时,P>0.05,总评分相似、无差异,其余两组术后1w、1mon和3mon之间均P<0.005,有显著性差异;术后不同时间的,三组手术的主观视觉质量总评分,经单因素方差分析,1w、1mon时,FSS组的总评分最低,而当3mon时,三组的总评分则无差异,不具统计学意义。显示三种LASIK手术,在手术初期(1w或1mon)时,其主观视觉质量FSS组略优于其余两组,随着时间的延长(3mon)时已基本相同。而使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术后每种症状(即调查表中每个项目),发现FSS组在术后的眼睛干涩、灯光周围晕环、和1w时夜间驾车/骑车困难、看书/阅读电脑屏幕困难等症状略重;SS组在术后灯光周围闪光症状,和1mon时的夜间驾车/骑车困难症状较重;VSS组在术后虚影和术后3mon时的看书/阅读电脑屏幕困难等症状略重。尽管Fss组的总评分1w和1mon时优于其他两组,但单项内容比较分析时FSS组较其他两组差的项目亦不少见。
结论:
1.三种扫描模式LASIK手术的有效性相同,均有良好的疗效。
2.小光斑飞点扫描LASIK治疗近视时对角膜的消耗大于大小光斑结合和裂隙扫描。
3.小光斑飞点扫描LASIK手术的安全性更好。
4.三种扫描模式Lasik手术都具有很好的稳定性,大小光斑结合的稳定优势略强。
5.小光斑飞点扫描LASIK手术的角膜屈光度预测性优于其他两组,而大小光斑结合扫描LASIK手术的角膜切削深度的预测性更好。
6.三种扫描模式LASIK手术的术后主观视觉质量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并各有侧重,但随着时间的增长主观视觉质量能够略有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