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全球化语境下,翻译已经成为一种文化手段,它所面临的已不仅仅是文本的转换,它更是文化的转换,包含了不同思维,生活方式的对抗与融合。当代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cultural turn)的主要倡导者之一——英国学者苏珊·巴斯奈特认为,翻译绝不是纯粹的语言行为,而是根植于有关文化深处的一种行为,翻译就是文化内部的和文化之间的交流。在这样一个全球化语境下,翻译已经不仅仅是从一种语言变成另外一种语言的纯技术形式的翻译,而且也是从一种形式转化成另外一种形式,从一种文化转化为另外一种文化的“转化”(transformation),“阐释’’(interpretation)和“再现”(representation)(王宁:2005)。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开拓了翻译研究的新空间,而译者作为翻译的主体,其文化身份也自然成为翻译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在翻译过程中,译者不仅会有意无意的显露个人的文化身份,同时也会通过译本选择,翻译策略,语言风格等手段来塑造其文化身份。分析译者文化身份有利于我们对译者文本选择,翻译策略,翻译形式,翻译态度及翻译目的等问题有更深刻的认识,无疑能为翻译研究视野的拓展和深入提供一个新的思考维度。《红楼梦》是中国文化的集大成者,是中国历史上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红楼梦》在英语世界的翻译至今经历了一百多年的历程,共出现了十一种洋洋大观的译本,成为中国文学英译史上一道独特的风景,学术界对《红楼梦》的英译研究也从未间断。然而,国内外对《红楼梦》英译的研究绝大部分都是围绕着“怎么译”的问题,将《红楼梦》英译本悬置于真空环境之中,对其译本质量进行评估。笔者从译者文化身份的视角出发来审视《红楼梦》英译,研究译者的文化身份在其译文中是如何彰显的,并揭示其深层原因。本文从全球化语境这一多元化视角下阐明译者文化身份对《红楼梦》英译研究的启示作用,为《红楼梦》英译研究引入一个新的参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