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众淫乱罪存废的法理分析——以马尧海聚众淫乱案为例

来源 :苏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zpt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马尧海聚众淫乱案,是我国1997年《刑法》修订以来第一例因聚众淫乱罪获实刑的案例,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争论,从马某本身有罪与否到聚众淫乱罪的存废问题,学界也观点迭出。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是留置论,即主张废除聚众淫乱罪将危害传统美德,危害社会公共秩序,因而应当保留该罪名;另一种是废止论,即主张公民有处置自己身体的权利,这是一种性自由的权利,刑法予以制裁是对私人道德行为的干涉。学界多从社会学和刑法学角度探讨,法理学层面的讨论应不只止于此罪罪名的存废与否,此罪名背后所隐含的法律与道德之间、公权与私域之间、“少数”与“多数”之间、法律的目的与效能之间、不同的刑事立法利益之间的关系,或许是更应被在法理层面思考的问题。因而,聚众淫乱罪不应以“聚众”为特征,而应以“公然”来界定。淫乱行为包括私密型淫乱和公然型淫乱,私密型淫乱行为属于个人性自由权利的一种表现,应由道德来规范,不应由公权来干涉;法律不能以所谓多数人的道德情感为判准对少数人或另类、异类的道德旨趣进行剿杀,道德上的少数和少数人道德上的实验,是法律应当审慎对待的;法律在客观效能上或许有助于促进人们向善,但其本身的目的不应是对某一种道德的推行,法律只在行为构成伤害的情形下才拥有限制或禁止的正当理由;立法应当在多元利益主体充分表达利益诉求的基础上,对各种利益进行比较、评价、权衡、选择并进行合理的利益整合。私密型淫乱行为无论聚众与否,均应除罪化;公然型淫乱行为无论聚众与否,均应入罪化。故应当废除聚众淫乱罪,而只对公然淫乱行为设置法律上的必要限制。
其他文献
目前,医患纠纷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影响着和谐社会的发展。医疗纠纷诉讼案件由于存在医学专业性、诉讼周期长、存在多次鉴定和证据繁杂等问题,难以有效地达到定纷止争的目的,
载体的创新是加强和改进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迫切的时代课题,而三型校园建设是校园文化的新形态,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载体。在民族精神的继承和时代精神的弘
随着科技经济的发展,网上购物消费日益普遍,正逐渐改变着人们的日常生活习惯。一方面,消费者无需外出即可通过计算机网络挑选购买成千上万种商品;另一方面,网上购物也给经营者或商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有鲜明的实践向度。从唯物论的角度讲,实践是客观的、具体的;从辩证法的角度讲,实践是不断变化并向前发展的;从价值观的角度讲,实践是以人民群众为主体能
聚众淫乱罪作为九七《刑法》新设的罪名,自从二0-0年社会学家李银河在“两会”上提出废除此罪的建议以来,就引起了社会各界特别是法学界和社会学界的极大关注,时至今日,诸多问题
近年来,在以人为本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马克思主义法律观中的人本思想倍受关注,同时世界各国的法律建设和理论研究发展的趋势也转向人权保障。本文以此为背景,对马克
合同当事人拥有广泛的权利约定双方之间的权利与义务,但高额违约金的约定往往受到限制。无论在大陆法国家还是在英美法国家,对高额违约金条款的司法干预都是普遍存在的。但从合
自从重庆进行“打黑除恶”以来,有关黑社会性质组织的犯罪也越来越引起法学界学者的关注。其中包庇、纵容黑社会性质组织罪的认定问题就是学界和司法界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