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以Schiff碱、酮腙以及芳香多酸等配体的第一过渡系金属离子配合物为体系,深入探讨了金属离子在配合物形成过程中的作用。实验结果表明:金属离子通过自身的配位特性和径度影响配合物的组装和空间构型。在配体的现场生成反应过程中,金属离子起到了模板和催化中心的作用。论文工作的主要内容和结论可归纳如下: (1)从乙酰吡啶和端二胺(包括肼,乙烯二胺,二乙烯三胺,三乙烯四胺和四乙烯五胺)出发,合成了六个Ni(Ⅱ)的配合物,并测定了它们的晶体结构。结果显示:这些配合物的配体中的端二胺分别采取了零缩合、一缩合和二缩合等不同缩合方式。且配体的齿数均为Ni(Ⅱ)离子的特征配位数6的乘因子。改变有机反应物的计量关系并不能改变各配体的缩合方式。因此,我们认为金属离子的配位特征决定了配体的生成。另外,在乙酰吡啶和肼的比例为2:1的情况下,加入1当量的NiCl2,得到不对称腙的单核配合物。而在加入2当量的NiCl2时得到了Cl-桥连的对称缩合腙的双核配合物。这一事实进一步证明了以上结论,即在配体的原位生成过程中,金属离子起了模板作用,从而控制了生成配体的缩合反应。 (2)在可比条件下,用二乙烯三胺与NiCl2和CuCl2反应,得到了两个简单的配位化合物。在其中对阴离子Cl-与水结合形成两条一维的且互为手性的螺旋氢键。这种Cl-插入水链的一维氢键在结构上可与先前的一维螺旋水链相比较,但在功能上却不能1-D水链那样传导质子,因为Cl-为质子传导惰性。但这种一维链中,Cl-介入后而形成的全阴离子链在理论上应该是高度不稳定的(主要考虑到电荷的富积效应)。但热力学(TGA和DSC)分析表明水链在这些化合物有较高的热稳定性。以化合物1为例,化合物分别在105℃和300℃有两个较大的热得变化。第一个热失重应归属于结晶水的失去,第二个较大的变化是化合物的配体失去(对应二乙烯三胺分子片断)。同时通过红外光谱的研究,发现H2O分子的受到较大的影响,受H-bond作用力的影响,H-O伸缩振动系统的向低波数方向移动。 (3)在不同的醇溶剂中,利用酮(包括甲基,吡啶基酮和苯基,吡啶基酮)、水合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