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公募基金降低了个人投资者参与股市的门槛和风险,对稳定市场以及促进资本市场良性竞争有着重要的意义。但我国公募基金缺乏有效的公司治理机制,投资过程中存在较为严重的委托代理问题,基金管理者追求规模增长,而投资者追求超额回报,两者利益并不一致。基金经理拥有信息优势,往往会因为自身利益而产生短期投机行为,损害投资者利益,加上我国资本市场尚未发展成熟,个人投资者大多缺乏专业理性的投资能力,在基金投资中多处于劣势方。通过分析基金经理的投资行为,建立市场监督约束机制,能有效抑制基金经理短期投机行为,解决委托代理问题,保障投资者利益。本文选取我国开放式股票型和偏股混合型基金样本,基于投资者行为特征分析的新视角,探讨分析我国公募基金风险调整问题,系统研究其基本路径和作用机制。将基金投资者行为因素纳入考量,弥补了传统研究框架在分析基金风险调整行为时对投资者行为特征及其市场效应的忽视,有效解决了传统研究结论与现实不一致的问题。本文研究结论表明,历史业绩和基金资金流量之间存在明显的不对称性特征,业绩上涨能吸引大量的资金流入,而业绩下滑资金流出并不明显。该不对称性使得基金经理的风险调整行为获得不对等的“奖励”和“惩罚”,扭曲了业绩激励对基金风险调整行为的正反馈作用,导致基金经理的道德风险行为。此外,考虑投资者行为因素后,不同股市周期下基金经理的风险调整行为呈现出差异性。牛市中投资者倾向于追逐业绩,业绩上涨的资金流入效应强,输家基金由于前期业绩落后,业绩上涨空间更大,为提高业绩排名吸引资金流入,相比赢家基金,有更强的风险调整意愿。而熊市中投资者以风险防范为主,业绩上涨的资金流入效应弱,且熊市中业绩上涨的压力较大,输家基金风险调整意愿下降,而赢家基金为维持其业绩领先地位,持续吸引投资者资金流入,会依靠前期业绩领先的优势,承担更多的风险,因此在熊市中,赢家基金的风险调整意愿要明显强于输家基金。最后,本文还总结提出了基金风险调整行为在新视角下的基本路径和作用机制,进一步丰富了基金管理者行为领域的研究成果,为建立更加有效的市场约束和激励机制提供了新的理论和实践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