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了解温州市1988-2015年艾滋病流行特征,掌握不同人群艾滋病流行特点和影响因素,明确薄弱环节,判断疫情发展趋势,确定艾滋病防控重点工作,为制定有效的艾滋病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采用描述性研究方法。将通过艾滋病常规检测、哨点监测、重点人群检测、自愿咨询检测等途径发现的艾滋病感染者及其随访信息上传到《艾滋病综合防治数据信息管理系统》。从《艾滋病综合防治数据信息管理系统》中下载浙江省温州市艾滋病网络直报数据库和哨点监测数据,对温州市1988-2015年报告发现的HIV/AIDS病例进行流行病学分析,对2004-2015年各哨点监测人群HIV阳性率进行描述并重点分析2011-2013年MSM人群的行为学特征。采用Excel2013、SPSS20.0软件进行数据筛选、整理、统计,对病例三间分布特征、感染途径、病例来源和哨点监测、MSM艾滋病知晓率、高危行为特征等信息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或中位数描述,计数资料采用构成比描述,不同年份间比较使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根据艾滋病流行形势,对艾滋病防控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对策研究,提出适合温州市的艾滋病综合防控策略。 结果: 1988-2015年温州市累计报告HIV/AIDS病例3414例,其中HIV2002例,AIDS1412例,死亡551例。流行过程分为3个阶段,1988-2002年为传入期,2003-2006年为扩散期,2007后为快速增长期。报告病例数逐年增加,但是2005年以后增长幅度总体呈现下降趋势。以本市户籍为主占63.94%;各县(市、区)均有病例报告;男女性别比为3.72:1;年龄最小1岁,最大88岁,平均年龄(39.65±15.56)岁,以20~39岁为主占54.83%;≥50岁报告病例数逐年增加,构成比呈增加趋势(χ2值=31.11,P值<0.001);已婚有配偶为主占48.45%;初中及以下占75.13%;职业分布以家政/家务/待业、商业服务、农民、工人、民工为主;性传播为主要传播途径占93.20%,其中异性传播占65.64%,同性传播占27.56%,静脉注射毒品传播在2000年达到高峰后呈下降趋势,异性传播在2001年后成为主要传播途径,男男同性传播病例数在逐年增加,构成比呈增加趋势(χ2值=168.51,P值<0.001);医疗机构为主要发现途径占51.76%;发现病例一年内转为AIDS的比例为32.28%,且历年无变化(χ2值=0.43,P值=0.51);确证一年内即死亡的比例为8.76%,呈现逐步降低的趋势(χ2值=37.44,P值<0.001)。 15-24岁青年人群累计报告HIV/AIDS病例524例,其中HIV382例,AIDS142例,死亡40例,报告病例数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温州户籍占51.53%,男女性别比为2.91:1,未婚占83.02%,学生占7.63%;异性传播和同性传播分别占47.90%和47.14%,同性传播构成比呈逐年增加趋势(χ2值=51.73,P值<0.001);发现途径以艾滋病自愿咨询检测为主占23.66%。 学生人群累计报告HIV/AIDS病例46例,死亡1例,最近两年报告病例数明显增加。男女性别比为14.3:1;18-22岁年龄组占63.04%;性接触传播占89.13%,其中同性传播占69.57%;15岁以上学生病例均为通过性接触感染,其中同性传播为主要感染途径。 艾滋病哨点监测显示MSM人群HIV阳性检出率仍维持在较高的水平;吸毒者、暗娼、性病门诊男性就诊者、流动人口、长卡司机、孕产妇、青年学生等人群HIV阳性检出率处于低水平。2011-2013年共调查 MSM1204例,未婚占59.72%,高中及以上占59.80%。MSM人群艾滋病知晓率呈现出逐年增加的趋势(χ2值=80.23, P值<0.001),最近6个月与同性发生肛交性行为比例为75.74%,最近6个月安全套坚持使用率和最近一次安全套使用率分别为47.08%和75.74%,历年无变化(χ2值分别为3.81和0.06,P值均大于0.05)。最近6个月与同性发生商业性行为的比例在逐年下降(χ2值=73.69,P值<0.001),但是安全套坚持使用率历年未发生变化(χ2值=7.82,P值=0.09)。 结论: 温州市属于艾滋病低流行地区,但艾滋病疫情仍处上升趋势,呈现出从高危人群向普通人群扩散的态势,艾滋病防控形势依然严峻。青年学生、老年人群和MSM人群艾滋病疫情不断上升,将成为影响本地区艾滋病疫情的重点人群。男男同性传播呈现逐年增长趋势,MSM人群HIV感染率处于较高水平,“知-行”分离现象明显,需引起重点关注,应该根据 MSM人群特点进一步完善防控措施。要根据艾滋病流行形势出现的新特征,扩大监测检测覆盖面、宣传教育覆盖面、综合干预覆盖面、抗病毒治疗覆盖面,加强病人的早期发现和及时治疗,控制好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切断经性、血液、母婴途径传播,保护艾滋病易感人群。积极发挥社会组织的力量,逐步建立和完善社会组织参与艾滋病防控工作机制,弥补政府失灵问题,形成艾滋病防控工作合力,有效遏制艾滋病的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