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加入WTO后农业的进一步对外开放,我国农业和农村发展面临着一系列问题和挑战,其中,包括农业公共投资在内的农业投资不足和既有投资的低效使用,是摆在我们面前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我国政府非常重视这一问题,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在2004和2005年连续两个中央“1号文件”中,都特别强调了制约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深层次矛盾还没有消除,保持农村发展势头的任务非常艰巨,各项支农措施要加强。为此,如何适应目前形势的要求研究相关的理论和现实问题显得意义重大,本文研究的主要对象是我国的农业公共投资问题。 从相关的国内外研究来看,欧美一些发达国家对农业公共投资问题的研究,已经形成了比较成熟的公共财政理论、公共投资效率分析方法和政府农业公共投资政策实践框架。国内关于农业公共投资问题的研究,是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于近十年来提出的一个全新研究领域。从已掌握的研究文献来看,国内有关农业公共投资问题的研究,绝大多数还主要是定性地分析农业公共物品的特性、类型和提供公共物品的主体属性以及政府在农业公共物品提供中到底应该发挥何种作用,现行农业投资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对策等。总体上讲,国内的相关研究成果,定性阐述和表面分析问题及其成因的居多,定量研究和深入分析农业公共投资的体制和机制矛盾不够,提出的政策建议可操作性也不够强。 本文在梳理既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农业公共投资的内涵和相关理论进行界定和阐述,探讨农业公共投资与农业和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从定性角度较为全面地对我国农业公共投资的体制沿革和政策演变进行系统分析,描述和评价建国以来我国政府财政体制内的农业公共投资体制演变情况,揭示和分析现行农业公共投资体制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从定量角度对我国农业公共投资的规模和效益进行定量模型分析,探讨我国农业公共投资的总量规模及其变动趋势,各类农业投资中农业公共投资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农业公共投资中不同领域的农业公共投资的效率高低排序问题,找出农业公共投资的优先序。结果显示,改革开放后我国的农业公共投资强度一般在0.25-0.50之间,农业公共投资总量规模不足。1990-2002年国家财政支农支出中的三项投资因子对农民家庭经营纯收入的贡献次序为:支援农业生产支出和各项农业事业费>农业各项基本建设支出>农业科技三项费用。根据农村公共投资需求预测理论,确定农业公共投资需求预测模型,对“十一五”期间全国农业公共投资需求总量进行预测,结果显示,要保证“十一五”期间农业产出能符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