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针对闽西北地区杉木人工林中普遍存在的缺乏稳定性、地力衰退等问题,本研究以福建省将乐县2005年造林的杉木人工林为研究对象,于2013年实施5种不同强度的间伐(未间伐、20%、25%、33%、50%间伐),对不同间伐强度杉木人工林的林下植被群落、凋落物分解、土壤特征、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AMF)群落以及杉木的生长进行调查和对比分析,揭示各林分环境因子变化的内在关联,以此为基础探讨间伐对生长的调控作用,并建立基于林分环境因子的生长模型,为杉木人工林的经营提出有效建议,结果表明:(1)间伐措施促进林下植被的生长发育和群落结构的形成。随着间伐强度的增加,林下植被的物种数、物种多样性、盖度、平均高和生物量显著增加,尤其是高强度间伐(50%左右),并且50%强度间伐后林下已经形成较为稳定的植被群落。(2)间伐强度对凋落物的失重率有显著的影响,凋落物失重率在50%间伐强度显著高于25%。(3)不同间伐强度之间表层土(0–10 cm)的有机质含量、有效磷含量和速效钾含量有显著差异,50%间伐强度显著高于未间伐。(4)不同间伐强度之间AMF的侵染率、多样性和群落结构差异不显著;而不同坡位之间AMF的侵染率、多样性和群落结构差异显著,下坡位的AMF侵染率显著高于上坡位,而上坡位的多样性显著高于中、下坡位。(5)间伐强度对林分平均胸径和单木材积的生长量影响显著,强度间伐(50%左右)比未间伐显著增加;而对林分胸高断面积和蓄积量的影响不显著。(6)间伐对生长的促进作用主要是通过其它因子间接作用的。光照通过影响其它林分环境因子间接对林木生长产生显著的促进作用。林下植被的发育、土壤养分含量增加以及AMF侵染均能够促进林木的生长。但凋落物的分解速率与林木生长呈负相关。(7)在只包含样地因子的单木胸径生长量模型中引入林分环境因子和气象因子,模型的R2adj从0.32提高到了0.52,变量解释度从33.51%提高到了52.88%。(8)胸径生长量随着单木期初胸径的增加呈先下降后增加的趋势。胸径生长量随着每公顷株树和大于对象木的断面积之和的增大而下降。土壤养分含量对杉木胸径生长有一个最适合的范围(70–140 g kg-1),当土壤养分含量过低或者过高时,都会导致胸径生长量降低。胸径生长量随着土壤镁含量的增加整体上呈增加趋势,但它的效应具有一个饱和点(75 mg kg-1)。胸径生长量随着林下植被盖度和土壤微生物量碳的增加而增加。胸径生长量随生长季平均温度的增加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在24.4℃时为最大值。年最大降雨量对杉木胸径的生长具有负效应,生长量随年最大降雨量的增加而降低。这些结果说明,在初植密度较高(3000±300株hm-2)的杉木人工林幼龄林阶段,建议进行高强度的间伐(50%左右),将郁闭度调整到0.6–0.7较为合理,这能够显著改善林下植被的生长发育状况和群落结构,有效的促进养分回归,提高土壤养分含量,最终促进杉木林的生长,使长期经营后的林分生长状况和生产力得到提升,这对维持杉木人工林的稳定性和提高生产力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