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湍流是大气边界层内气团的主要运动形式,控制着大气边界层内的各种物质和能量输送过程,进而实现了地-气之间物质和能量的传递。因此,本文以2016年12月河北保定地区农田观测的强雾霾过程和WRF-LES模拟的登陆期间的强飓风哈维(2017)为例,分析在弱动力和强动力两种截然不同的条件下大气边界层内的湍流结构特征及其对天气过程的影响。1)对于强雾霾过程的研究发现,严重空气污染期间,超过73.52%时间里观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湍流是大气边界层内气团的主要运动形式,控制着大气边界层内的各种物质和能量输送过程,进而实现了地-气之间物质和能量的传递。因此,本文以2016年12月河北保定地区农田观测的强雾霾过程和WRF-LES模拟的登陆期间的强飓风哈维(2017)为例,分析在弱动力和强动力两种截然不同的条件下大气边界层内的湍流结构特征及其对天气过程的影响。1)对于强雾霾过程的研究发现,严重空气污染期间,超过73.52%时间里观测站点PM2.5浓度大于100μg·m-3,最大能达到522μg·m-3。对流层低层持续地向华北地区输送污染物的小南风,对流层中层稳固的高压系统,以及对流层中低层温度梯度的降低,是抑制了大气对流发展,并最终导致了华北重污染的主要气象条件。通过分析观测期间湍流尺度谱,本文发现近地层小风抑制了各向异性的大尺度的湍涡破碎形成小尺度湍涡的过程。由于大气污染物对辐射的散射效应,白天大气污染期间近地层气温较低,垂直湍流更弱。夜间污染与清洁时刻的大气温差和垂直湍流强度差都得以减小。谱分析表明大尺度湍涡所占的比例也影响着大气垂直混合能力。白天,大气污染物浓度受风速和垂直湍流强度的控制。夜间较弱的垂直湍流导致大气边界层高度较低,边界层垂直混合能力主要受大尺度湍涡控制。夜间小风维持住的大尺度湍涡所具有较强的垂直混合作用,降低了近地面大气污染物浓度。2)对飓风边界层的模拟研究表明,大尺度的滚轴涡旋占主导地位,其湍流强度与飓风强度成正比。在飓风登陆后,这种较强的滚轴涡旋迅速减弱并逐渐消失。在合适的热力稳定度条件即稳定度参数(?)在-0.2到0.2之间和动力稳定度条件(即径向风)负风切较强时,飓风低层流入气流的辐合效应引发了垂直方向上的扰动并最终在飓风边界层中形成滚轴涡旋。飓风登陆后流入气流的减弱导致了强滚轴涡的消散。对湍流垂直动能的分析表明,由密度扰动引起的气压扰动控制了垂直湍流,即气压输送项为滚轴涡的形成提供了能量支撑,这使得滚轴涡平均波长约为1km。对滚轴涡影响的研究表明,滚轴涡使得最大切向风维持在400m高度上,这更接近于雷达观观测结果。在飓风登陆过程中,滚轴涡引起的负动量通量增强了流入气流并维持了飓风的高风速。而在YSU边界层方案引导的WRF模拟中飓风登陆期间流入气流迅速减弱,使得飓风迅速衰弱。对于降雨过程,滚轴涡的温度混合作用导致的较弱的上升气流和不充足的水汽供应,最终使得飓风登陆前的降雨更接近观测值。而YSU方案引导的WRF模式严重高估了飓风登陆前的降水过程。可以发现大气边界层在弱动力和强动力状态下,大尺度湍涡都基本主导着大气边界层动量和物质垂直混合过程。因此对极端天气预报还应该考虑大尺度湍涡的存在对整个大气边界层垂直混合能力的影响。
其他文献
近地面气象状况与人类活动息息相关,对人们生产生活具有重要影响,是天气预报的重点。全球在世界气象组织(World Meteorological Organization,WMO)的协调下建立了完善的地面观测网络和观测资料交换系统,每天可获取10000个天气报及5000个机场报站点观测。开展地面观测资料在全球数值模式中的同化应用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学和应用价值。然而,地面观测资料在全球数值预报业务中的同
近期气候预测,特别是未来2-5年平均气候展望是国际热点问题,中国尤为关注东部夏季未来2-5年平均降水型预测。目前初始化观测资料的近期气候预测系统对降水的回报能力仍有限,急需在准确评估模式回报能力基础上,后处理改进模式预测效果。为此本文探究了多模式集成、动力-统计相似误差订正理论改进中国东部夏季未来2-5年平均降水雨型的释用物理基础,针对释用方案中模式回报性能评估及其权重计算、相似因子度量多采用点对
欧亚大陆作为全球面积最大的陆地,其表层热力异常对区域大气环流的变异及东亚气候的变化具有重要作用。然而,迄今为止,在区域尺度上对欧亚非均匀增暖进行检测归因,定量分析不同外部强迫和内部变率对欧亚增暖的贡献仍具有一定的难度。本文基于多套观测资料和CMIP6最新模式数据,利用最优指纹法对影响欧亚大陆增暖关键区的外部强迫进行检测归因,借助动力调整方法分离大气环流的动力作用和辐射强迫的热力作用,研究内部变率对
全球陆地季风区是世界上人口最密集的地区之一,季风降水影响了全球三分之二的人口。过去受到观测手段的限制,对全球陆地季风区云-辐射的特征与模拟很难进行整体,客观的研究。卫星产品的出现为研究云特征提供了新的手段。本文围绕全球季风区云与辐射的特征,首先分析了不同卫星产品中全球季风区云-辐射的特征,后基于此部分的结论,进一步评估了模式,尤其是CMIP6中的新版本模式对云-辐射的模拟性能,主要研究结论如下:一
本文利用NCAR(National Center for Atmospheric Research)研发的高性能地球系统模式CESM(Community Earth System Model)瞬变态和平衡态多集合模拟结果系统地研究了包括东亚夏季风、陆地温度与降水极端事件和海洋热浪在内的东亚气候在低增温(1.5℃和2℃)背景下的响应。在此基础上,分别比较了2℃与1.5℃增温背景之间和平衡态模拟与瞬变
沙尘气溶胶的循环包括起沙、输送和沉降三个环节。起沙作为首要环节,影响着输送与沉降,是研究沙尘气溶胶与全球变化的基础。塔克拉玛干沙漠是我国和东亚地区重要的沙尘气溶胶源区,由于缺少对该区域起沙过程的系统研究,各起沙参数化方案对这一区域起沙过程的模拟结果均存在较大不确定性。鉴于此,本研究利用2008年3月-2018年2月的起沙、微气象及土壤环境综合观测资料,详细分析了塔克拉玛干沙漠起沙过程和特征,探讨了
登陆的台风(飓风)系统往往是致灾严重的天气系统之一。台风系统由台风眼、眼壁(云壁)和外围螺旋雨带组成,而眼壁和外围螺旋雨带又由多个强对流系统组成且是台风致灾影响的重要展现部分。台风系统及其诸多子系统的发生发展机制和分析预报理论及方法一直都是大气科学学科中最受关注的领域之一。本研究通过对2015年晚秋登陆中国的少有的强台风“彩虹”致灾性螺旋雨带内的中尺度系统的分析和研究,为台风外围螺旋雨带的分布机理
全球三维风场信息对所有尺度和所有纬度的天气预报都至关重要,它是理解预测天气和气候的重要依据之一。搭载在极轨卫星上的多普勒云雨雷达以其独特的对地观测视角和快速的绕地飞行速度,使得全球三维风场信息的获取成为可能。本文在充分调研国内外星载雷达发展及多普勒雷达风场反演方法的基础上,从反演风场的基本条件出发,针对星载平台下获取大气风场所面临的问题和挑战,系统地开展了星载多普勒云雨雷达风场反演方法的研究。论文
本文基于NCEP/NCAR再分析资料、中国国家级地面高密度站点的降水资料、CPC全球降水量网格数据集和CMA热带气旋最佳路径数据集等逐日资料,分析了中国东部夏季区域性极端降水事件的变化特征和区域降水的气候特征以及其与欧亚大陆斜压Rossby波包活动的关系,并得到以下主要结论:(1)长江中下游地区梅汛期降水与Rossby波活动的关系在多年平均和特殊年份中有所不同。在多年逐日气候场中,中纬度对流层上层
在全球变暖的气候背景下,极端降水的频次显著增强,同时平均降水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我国处于东亚季风区,人口密度大,国民的生产生活受到降水的影响较大,尤其在我国东部地区。因此对未来降水特征的准确预测在我国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利用区域气候模式CWRF对全球气候模式CCSM4进行动力降尺度研究,模拟了我国过去(1974年至2005年)以及在RCP8.5情景下未来(2019年至2050年)的气候状况,重点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