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政府始终把农村建设作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点。农村体育是我国社会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体育活动开展得好坏将直接影响到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项事业的健康发展,影响到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如何在广大农村中实现全民健身运动,2009年淮安市开创了大学生村干部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工程模式,为推进我国农民全民健身运动起到了先导作用。然而这种模式的运行机体、管理体系、实际运行效果如何等,是否适合进一步推广等,都有待于探索研究。对此,选择本课题研究为辩证分析“淮安模式”,进一步完善及推广“淮安模式”,促进广大农村的全民健身运动具有现实意义和社会价位。本课题采用文献资料法、调查研究法、访谈法、数理统计法和逻辑分析法为研究方法。其研究结果:1、“淮安模式”具有一整套良好的组织管理体系和运行机制,并具有财政和政策为保障,充分发挥大学生村官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功能,使农村体育富有成效,开创了我国农村体育工作之先河。2、“淮安模式”实施,为当地大学生村官综合能力的提高搭建了平台,促使社会体育指导员数量和质量有了明显的提高,对当地农村的健身运动场地和设施有了很大程度的改善,推进了农村体育健身运动的普及化开展。3、“淮安模式”实施,在当地大学生村官社会体育指导员的组织与带领下,农民参加体育健身活动的积极性有了很大的提高,且活动内容丰富、更加多样化。4、“淮安模式”实施中也显露出管理体系、保障体系、体育政策法规和制度、监督评价工作和奖励机制等不够健全;农民体育健身经费不足和筹资渠道狭窄等问题。5、“淮安模式”值得推广,推广“淮安模式”具有可操作性及灵活性。根据“淮安模式”实施中存在的不足和问题提出相应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