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影像作为名词,它有三种解释:一是指肖像、画像,二是指形象,三是指物体通过光学装置、电子装置等呈现出来的形状。从这三种解释来看我们可以简单地归纳为影像即图像。其实,影像自产生起,它的内涵和外延就一直在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发展和变化着。人类对于影像的迷恋早在远古时代就开始了。为求得生存和发展,在与自然界作艰苦斗争的过程中,人类逐渐理解了周围的世界,随着劳动工具的制造和使用,人类对美的追求也开始滋生和发展起来,从而产生了审美感受。在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已经懂得了用影像来记载自然现象和表达对神秘物的崇拜,他们用影像来维系氏族的血缘关系,用影像来祈祷美好生活的到来,如狩猎的成功和庄稼的丰收。原始文化的这种图腾崇拜,正是影像艺术的最早开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影像世界也在一步步地成长。电脑出现后人们就开始进行新的电脑影像的探索。早在1962年,电脑便有了自己的图形学基础理论,但直到20世纪70年代后期微型电脑诞生后,才开始逐渐成为艺术家手中的一种新型工具。到了20世纪80年代,随着电脑技术的成熟和个人电脑的普及,与之相匹配的数码相机、数码摄像机、数码扫描仪和打印机等等的出现,以及飞速发展的网络科技,使影像世界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如果用媒材来界定的话,那么凡是作品呈现工具是用0和1的电脑数码方式来完成的,这种影像被泛指为数码影像。当今的时代是一个颠覆和实验的时代,现在,越来越多的艺术家认识到,在当代艺术中,相异的艺术语言和视觉样式之间,并不绝对意味着艺术的高或雅俗之分,重要的不是旧有的概念化、公式化的艺术评判标准,而是艺术与切实的生活经历及生命精神之间具有某种对应和协调的关系,具有个性化的品格和创造性。艺术的形式语言是一种传达的手段和沟通的语汇,也是艺术家内在艺术素养历练的使然。现在我们可以看到,无论是传统的架上绘画、雕塑还是现代综合材料及不同空间表现形式的装置、视像、摄影等艺术方式,都可以堂而皇之、异彩缤纷地进入当代艺术的殿堂。艺术之所以发展正是由于人类在艺术史上进行着永不满足的探索。2004年上海举办了以“影像生存”为主题的双年展,”(英文定为Techniques of the Visible),致力于探讨可视世界的制像技术,呈现影像的历史及其对人类生存状况的影响,着眼于在人文关怀中思考技术的发展,在技术发展中建立人文的关怀。本文主要通过大量的一手资料,以上海双年展为视点,具体从国外和国内当代艺术作品的风格、表现手段、媒介、表达思想入手,阐释数码影像的视觉文化内涵,探讨和分析数码影像在当代艺术作品中的应用,试图展望数字条件下影像和当代艺术的发展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