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的经济增长保持了30多年的快速发展,年均增长率达到了9%。但是在这一段高速增长的背后,是长期粗放式的经济发展方式,全要素生产率较低,不足以支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美国的经济学家保罗.克鲁格曼曾在他的《萧条经济学的回归》中特别指出了这一问题。由于国内经济发展中的问题和弊端不断凸显,使得政府和学界在关注经济增长的数量的同时也开始逐渐开始关注中国的经济发展的质量。另一方面,中国的经济发展也存在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特点,导致各地区的经济增长技术效率的影响因素存在区域差异。本文以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的随机前沿模型为基础,对我国2001—2011年经济增长技术效率与相关影响因素的区域差异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1)从技术效率的测定值来看,我国的经济增长技术效率整体处于技术非效率状态,且具有明显的区域差异,但这种差异有逐渐缩小的趋势。(2)从产出弹性来看,我国的经济增长的驱动方式主要是由资本驱动,从长远发展角度来看,是不利于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3)对外贸易对我国东部地区经济增长技术效率有显著提升作用,外商直接投资在西部地区影响明显,中部地区由于本身开放度不高,对外开放度对该区域经济增长技术效率没有明显影响。(4)较高的教育程度的人力资本在东西部地区对经济增长技术效率的提升作用明显,较低的教育程度在我国三大区域对经济增长技术效率都有明显抑制作用。初中和高中教育水平的人力资本在中西部地区对经济增长技术效率的提升做出了贡献。(5)金融发展的资源配置作用扭曲,导致贷款业务对经济增长技术效率产生抑制作用,这一效果在中西部地区显示了出来,东部地区由于经济发达程度和非国有制经济占比较低等因素使得贷款业务在东部地区对经济增长技术效率的提升起到了一定的作用。(6)科技投入在三大区域对经济增长技术效率的提升均有促进作用,由于投入强度,地域差异等因素,导致其影响效果呈现出东部大于中部大于西部的状况。通过对以上实证结果的分析,从重视经济增长技术效率、加大利用外资、扩展我国对外贸易发展区域、进一步繁荣金融市场、人力资本结构的调整和科技投入发展方向等方面,针对不同区域提出了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