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观察任脉灸法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临床效果,并进一步讨论其可能机制,为改善脊髓损伤患者膀胱功能提供新的治疗方法和依据。
方法:将6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和观察组(30例)。对照组进行常规康复训练,每日1次,每周5次(周末休息),两周为1个疗程,共治疗两个疗程(4周),并依据相对安全膀胱容量进行间歇导尿(每周测1次);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再行任脉灸疗法,一周灸3次,两周为1个疗程,连续4周,两个疗程共灸12次。两组患者于治疗前、治疗后分别记录以下指标:24h排尿和漏尿次数、膀胱安全容量、最大膀胱压力、残余尿量、生活质量指数评价、B超检查(输尿管返流、肾积水情况),并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
结果:本课题选取的60例患者中有1例脱落,故最终纳入患者59例,观察组、对照组分别为29例、30例。治疗前,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性别、年龄等)、24h排尿次数、24h漏尿次数、膀胱安全容量、最大膀胱压力、残余尿量、生活质量指数评分进行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经过4周的治疗后,两组患者的24h排尿次数、24h漏尿次数均较治疗前减少(p<0.05),两组患者的膀胱安全容量均较治疗前增加(p<0.05),最大膀胱压力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残余尿量均较治疗前减少(p<0.05),生活质量指数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治疗后组间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均未出现输尿管返流、肾积水情况。
结论:任脉灸疗法在减少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的24h排尿、漏尿次数,增大膀胱安全容量、降低最大膀胱压力、减少残余尿量、提高生活质量等方面有显著优势,可调节膀胱顺应性,保护患者的上尿路功能。
方法:将6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和观察组(30例)。对照组进行常规康复训练,每日1次,每周5次(周末休息),两周为1个疗程,共治疗两个疗程(4周),并依据相对安全膀胱容量进行间歇导尿(每周测1次);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再行任脉灸疗法,一周灸3次,两周为1个疗程,连续4周,两个疗程共灸12次。两组患者于治疗前、治疗后分别记录以下指标:24h排尿和漏尿次数、膀胱安全容量、最大膀胱压力、残余尿量、生活质量指数评价、B超检查(输尿管返流、肾积水情况),并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
结果:本课题选取的60例患者中有1例脱落,故最终纳入患者59例,观察组、对照组分别为29例、30例。治疗前,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性别、年龄等)、24h排尿次数、24h漏尿次数、膀胱安全容量、最大膀胱压力、残余尿量、生活质量指数评分进行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经过4周的治疗后,两组患者的24h排尿次数、24h漏尿次数均较治疗前减少(p<0.05),两组患者的膀胱安全容量均较治疗前增加(p<0.05),最大膀胱压力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残余尿量均较治疗前减少(p<0.05),生活质量指数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治疗后组间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均未出现输尿管返流、肾积水情况。
结论:任脉灸疗法在减少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的24h排尿、漏尿次数,增大膀胱安全容量、降低最大膀胱压力、减少残余尿量、提高生活质量等方面有显著优势,可调节膀胱顺应性,保护患者的上尿路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