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了典型有机磷农药敌百虫对三种海洋浮游植物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costatum)、海洋卡盾藻(Chattonella marina)和锥状斯氏藻(Scrippsiellatrochoidea)生长的影响,分析了中肋骨条藻细胞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性、膜脂氧化产物丙二醛(MDA)含量以及可溶性蛋白质和可溶性糖等生理生化指标对敌百虫的响应,以揭示敌百虫对海洋浮游植物的毒性效应及其致毒机理,评估敌百虫对海洋初级生产力的潜在影响,为海洋生态系统的稳定提供参考。敌百虫对中肋骨条藻、海洋卡盾藻以及锥状斯氏藻的72h EC50分别为84.8mg/L、32.1mg/L和22.1mg/L,均属于低毒等级。急性暴露下,敌百虫对三种藻细胞生长的影响呈明显的剂量—效应关系,暴露浓度越高,对生长的抑制作用越强。而在28-31d的亚慢性暴露中,随着暴露后期农药浓度的降低、敌百虫中磷元素的释放以及藻细胞的超补偿生长,中低浓度的敌百虫在暴露后期对藻细胞的生长具有明显的刺激作用。结果说明,海洋环境中有机磷农药的污染可能会刺激浮游植物的生长,同时由于浮游动物对有机磷农药的敏感性较高,降低了对浮游植物的摄食压力,从而增加引发赤潮的风险。藻细胞中所有细胞内含物和生理生化指标对敌百虫胁迫响应显著而迅速,均在24h内变化明显,但所有指标均在24h或48h后趋于平稳。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及可溶性蛋白含量呈低浓度促进、高浓度抑制。低浓度(≤25mg/L)对可溶性蛋白的促进作用明显,最高值出现在1mg/L浓度组的12h暴露中,为对照组的2.1倍;而SOD对敌百虫的响应更为敏感,5mg/L以下对SOD活性促进作用明显,其中最高值出现在5mg/L浓度组12h暴露,是对照组的两倍。而丙二醛(MDA)及可溶性糖则随着浓度的增加而增加,呈现明显剂量--效应关系。实验结果说明,敌百虫对SOD活性的抑制以及膜脂过氧化可能是其对海洋微藻重要的致毒机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