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众所周知,与西方学生相比,中国学生常被认为是被动型、依赖型学生。这使得语言教学领域中的变革从未停止过。而在近年发生的变革中,最显著的一个变化就是人们研究的焦点已经从“如何教”转移到“怎样学”了。这一变化直接导致了越来越多的学者对“自主学习”的关注,并强调学生应当在外语学习中承担更多的责任。因此,自主学习已是应用语言学领域中一个新的术语。它在全世界范围内已经毫无疑问地开始成为教育的一个目标,并且成为语言学习方法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鉴于此,本文以汉语环境中英语自主学习的交互模式为研究主题。 本文开篇解释了诸如“习得”“学习”“汉语环境”“自主学习”一些基本概念。在“互动假说”和“学习者为主的课堂教学”理论支撑下,作者进行了一项教学实验,旨在研究学习者个体差异与自主学习之间的关系。具体说来,本文由五个相对独立的篇章组成,每一章围绕自主学习这一中心展开具体陈述。 第一章是对基本概念的描述和解释。作者首先界定了“语言习得”和“语言学习”,进而提出了“学得—习得”假说,即汉语环境中英语学习者以学习为主,习得为辅。接着作者指出,汉语环境缺乏真实的语言环境,这也进一步说明了实行自主学习的必然性。由于过去关于自主学习的研究都未提及与学习者个体差异之间的关系,所以作者在介绍自主学习模式、技巧、教学原则的同时,表示在本文中将涉及此点。 第二章清晰阐述了与自主学习相关的理论知识,如输入理论、输出假说、互动假说,其中以“互动假说”为主要理论基础。在谈到“学习者为主的课堂教学”理论时,作者从需要分析,能力分析和情感分析三方面进行了阐述。 第三章是全文的重点,详细介绍了此项实验的全过程。本实验拟在验证两个假设,即自主学习有效性假设和个体差异与自主学习关系假设,其中后者亦是本文的创新之处。作者采用了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并从武汉理工大学华夏学院英语专业一年级学生中选出六十人作为受试者,将其分为实验组和控制组。通过完成一系列实验步骤,作者从问卷调查、语言测试和学生座谈三方面进行了数据统计。 第四章分析了实验数据,并对实验结果展开了讨论。调查结果显示实验组和控制组的差异十分显著,因而作者从课前评估、真实活动和课后测试三方面对两组情况进行了比较、分析。作者进而解释了实验组中学习者性格和情感因素与自主学习之间的关系。 第五章是全文的最后一章。作者总结了本次实验的成果和局限性,并对英语教学提出了建议。同时,通过这次研究,作者得出以下三个结论:l)英语自主学习与传统教学方式相比更加有效;2)学习者的情感因素(如动机、态度)与英语自主学习存在直接联系;3)学习者的性格差异(如场独立/场依存,外向/内向)与英语自主学习无明显关联。关键词:自主学习,交互,学习者个体差异,实验研究,汉语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