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人口占全国人口的大多数。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关系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问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农村实行了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农业和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随着改革的深化,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遇到了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为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我国农民在实践中逐渐摸索出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方式。这种新的经营方式一出现,就显示出了强大的生命力,有力地促进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实践证明,农业产业化己成为中国农业经济发展和改革的突破口,成为农民致富奔小康的一条有效途径。它不仅是中国农业发展的基本方向和市场农业的基本经营方式,也是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要途径。全文共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阐述本文选题的目的和意义,介绍国内外目前关于农业产业化的研究现状,以及本文采用的研究思路和方法。第二部分介绍了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内涵和特征,阐述了它的作用和意义,并分析了它产生和发展的理论基础,主要有规模效益理论,产业关联理论和交易费用理论。第三部分介绍了国内外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现状与特征,重点分析了国外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四个特点,然后介绍了国内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三个发展阶段以及目前发展概况,最后分析我国农业产业化与发达国家农业产业化经营相比较,主要的差距和不足之处,共有四个方面:制度供给短缺、主导产业不明显、市场机制尚未完全形成、政府对农业的扶持力度不够,农业保障体制不够健全。第四部分介绍了目前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几种主要模式:龙头企业带动模式、中介经济组织带动模式、导向市场带动模式。在分析各种模式基本内涵与发展情况的基础上,结合具体案例,对各种模式的优缺点进行分析,以便为各个地区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合理选择最优的产业化经营模式提供参考。第五部分主要分析我国农业产业化存在的几个主要问题,一是市场体制机制不健全。主要表现在市场发育不健全、市场流通中介组织发育不健全、市场管理不规范。二是缺乏有效的融资渠道。我国目前的农村金融体制下,产业化经营主体能得到的资金支持极为有限,仅靠农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的小额信贷资金,远远不能满足产业化经营发展的资金需求。三是利益联结机制不健全。在农业产业化经营系统的稳定运行中居于核心地位的是利益机制,合理的利益机制是产业化经营多元主体实现联合的基石。目前,我国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新的模式和利益联结机制,形成了特点各异的利益联结方式。但总体上看,多元主体间的利益联结机制还不规范,没有真正形成利益共同体。这种利益联结机制的缺陷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缺乏履约机制。农户和企业作为理性经纪人,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必然会产生违约行为。第二,利益分配机制不完善。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中,作为产业化经营的主体,农户是处于弱势的一方,在与龙头企业的利益纠纷中,他们的利益更容易受到侵犯。四是龙头企业自身缺乏竞争力。与发达国家龙头企业相比较,我国目前龙头企业规模较小,加工总量不足,农产品加工转化层次低,而且龙头企业之间存在着无序竞争。龙头企业的这些自身的缺点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进程。五是农民组织化程度低。目前我国农业经济合作组织虽有一定程度的发展,但仍然处于初级阶段,农业合作经济组织规模比较小,很难有效地带动广大农户;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内部运作机制方面也存在严重的缺陷;缺乏政府的科学指导和政策支持。第六部分结合前面对我国农业产化存在问题部分的分析,综合提出促进我国农业产化发展的对策。一是要扶持壮大龙头企业。要运用现代企业制度建设一批龙头企业,大力推广农科教与龙头企业的合作,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资金、技术和规模优势,带动农户增产增收。二是要拓宽融资渠道,在实施积极的财政支农政策的基础上,通过多种渠道融资,在目前银行信贷存在困难的情况下,尤其要利用资本市场,积极发展直接融资,以满足产业化经营过程中所面临的巨大资金缺口。三是要完善市场体系建设,加强专业市场的建设,健全市场体系。四是要发挥政府的积极引导作用,政府要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以间接调控和服务的方式,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五是要以市场为导向,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立足资源优势,提升规模基地,实现“基地组织化。同时,发展专业合作,注重自我服务,实现“合作组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