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缓解城市停车难问题,高效利用停车资源,提高既有泊位的供给能力,停车泊位共享成为了解决停车问题的有效途径。建筑配建停车位是城市停车设施的主体,比例约占城市总停车位的85%左右。我国城市规划建设中,居住区、商业区、办公和医疗等用地相互毗邻,并且配建停车场同一时段停车难和车位闲置现象共存的情形大量存在,为停车泊位共享提供了有利的条件。研究以停车泊位共享为对象,通过对不同用地停车特征及泊位使用特征的现状调查,分析了建筑配建停车场停车特征,对不同用地停车泊位共享适用性进行了时间和空间的量化分析。同时,根据泊位使用特点划分为非固定车位和固定车位,对于非固定车位,进行动态需求预测,构建了基于时间序列预测的共享配置模型;对于固定车位,根据对外来停车需求条件判别,建立了不同模态下的泊位时间匹配方法。首先基于北京市停车专项规划的基础数据,总结居住区、商业综合体、办公区、医院和P+R停车场五类用地的停车特征,分析停车指数、驶入驶出率、平均停放时长等六个特征指标;依据不同用地的停车指数变化,引入共享潜力值对停车泊位共享进行了时间上的量化,同时引入毗邻距离推荐值对停车泊位共享进行空间上的量化,并运用实际数据进行了应用,得到居住区和办公区的组合为停车泊位共享的最优组合。其次以优先保障建筑自身需求为前提,建立了基于时间序列预测的非固定泊位共享配置模型;对比传统的停车需求预测方法,并用Eviews软件采用时间序列法预测了停车场实时需求,预测误差为3.3%,预测精度较高,根据人们停车场寻车时间的问卷调查,确定了预留泊位的取值方法,以15分钟停车场的净增长量作为预留泊位的取值,最后通过实例验证了非固定泊位的共享配置模型可使泊位利用率提高23.2%。最后构建了基于规则树的固定泊位空闲时间匹配模型,同时考虑了外来停车需求预约与非预约的两种情况,以空闲时间利用率最高为目标,采取不同的规则对空闲时间和需求时间进行匹配,随机非预约模式需求采用寻找符合时间窗约束的最小空闲时段的方法,预约模式需求采用优先匹配规则树的方法,并运用实例验证了两种停车需求与车位空闲时间的匹配,针对匹配结果进行共享前后停车指数的对比,并且根据结果选取了最优收费方案,固定泊位共享可使每个泊位收益23.8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