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技术影响下的超表皮建筑生成手段与设计策略研究

来源 :哈尔滨工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gmlovet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经济技术的飞快发展以及社会文化、消费理念的不断扩张,建筑不得不将日常生活纳入到设计的考量中去,因此就促使信息媒介与建筑表皮发生结合,从而创造出一种将技术、意识、经济、图像和身份特征交织于一起的表面——“超表皮”。它具有物质实体和信息意识的双重属性,同时质疑了传统“二元论”对界限的明确限制与割裂,强调数字技术、媒体文化以及日常生活的创造性融合。超表皮建筑包含传统意义的建筑元素语汇,同时又在消费文化和数控技术的作用下产生异化,试图在表皮界面渗透某种信息互动的精神属性,并与使用者产生知觉反馈,甚至更大范围地作用于城市范围。超表皮衍生出一种全新的建筑形态和使用方式,本文的目的就是在技术影响的前提下探讨超表皮建筑的生成手段,以及如何作为一种新形式新媒介去干预城市空间的反馈和公众互动,研究具体的形态操作方式以及项目实施的设计策略,进而建立起一种积极回应时代特征和发展的形态生成手段。文章首先从历史发展的角度阐述了超表皮建筑理论产生的背景,说明此类型是符合时代特征以及发展规律的,并对其定义和研究对象予以界定解释。其次对超表皮建筑的操作手段进行研究,大致分为倾向于美学考虑的表现化生成和形态功能的本体化生成。再次通过材料、构造、数码三个分项具体展开对表现化生成的形式研究,和从拓扑概念衍化转译为图解建筑、动画建筑和液态建筑的本体化形式生成手段,并在生成机制和设计思维层面对拓扑化超表皮建筑予以研究。最后通过国内外大量实例的研究,针对应用更广泛的表现化超表皮建筑的发展制约进行思考,提出设计策略和宏观控制策略,展望其未来在公共空间信息联动、城市新媒体时代以及智慧城市网络搭建三个层面的应用拓展。本文基于现代技术影响下的消费文化现象,落实于建筑形式的生成创新上,总结了超表皮建筑的两种形式生成手段,梳理了“超表皮”在当代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方向,提出了区别于其他类型建筑的设计方法和策略,预测了建筑形式在将来几十年后的应用领域拓展。本文对建筑空间与信息整合的关系研究提供了一种参考,为建筑学领域的形式创新明晰了另一个发展方向。
其他文献
桑丘-玛德丽德霍斯的建筑空间以其纯净的形态,贯彻始终的手法,丰富的空间体验而为人们所熟知,特别其具有强烈个人特色的建筑空间形式和音乐手法不无关系,能引起人们对时间和空间
据调查,绝大部分人都希望住在低层带花园的高级住宅中,原因之一是这种居住占天占地,独立门户。围合的空间提供较强的领域性和安全感,也适宜老少活动。尤其是儿童在其中更容易交友
在我国快速城市化进程中,一方面,层出不穷的规划设计作为“自上而下”的他组织干预,为新城区提供了快速有效的塑造空间形态的工具。而另一方面,空间发展有其自组织的客观规律,空间
学位
抽象性既是创作思维的典型特征,又是建筑的基本属性之一,它和形式创新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本文的主要目的,是为了通过对建筑抽象性的讨论,提起人们从思想上意识到创造性与抽象性
“耕读文化”蕴育下的楠溪江传统村落,恬静自然、灵秀与古朴并存,是中国四大民居之一。作为其重要特色的建筑外部空间生机勃勃、热闹非凡,这对现代城市公共空间中户外生活趋
本文主要研究双重身份文化遗产的相关保护及管理措施,以及在实际案例中的应用。在本文中,双重身份文化遗产指我国同时具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及历史文化保护区(即历史文化名
建筑学很长时间以来,秉承自然界中材料及物质定律的逻辑,一直在几何领域中徘徊。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由维特鲁维在《建筑十书》提出的“坚固、实用、美观”被认为是评判建筑价值的
城市美自古以来就是设计师、建筑师孜孜以求的目标之一。屋顶作为建筑的第五立面,是构成城市风貌的重要因素。本文主要从城市美学的角度对影响屋顶发展的经济、技术、地域、民
面对有限的城市资源以及小汽车为导向的城市发展模式所引起的郊区化,柏林重新意识到通过公共轨道交通促使城市空间精明增长的重要意义。特别在两德统一之后,围绕轨道站点的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