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乔治·爱略特是维多利亚时期杰出的﹑具有哲思倾向的小说家。她的作品以生动展现维多利亚时期的宗教现实和乡村风貌而著称,其小说不但秉承了维多利亚文学创作的精华,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革新与突破。其凝涵哲思寓意的小说《织工马南》触及19世纪英国落后﹑教条的宗教现实,长久以来被誉为追求人本主义宗教观的佳作。从神话原型视角看,该小说在主题、人物刻画以及故事情节等文学要素上都带有神话原型叙事的特色,两个男主人公都具有原型特色,马南和戈弗雷集中代言了爱略特所推崇的人本主义信仰。本论文分三章,立足于神话原型理论,结合爱略特的人本主义信仰追求,对小说主题进行神话原型视角的挖掘。 第一章主要识别小说的神话原型主题,简述神话原型理论,讨论原型叙事策略下主人公追求信仰的波折历程,从而发现作者的创作意图。爱略特的作品中经常出现“基督徒”和“天使”式的人物类型,带有原型的深层含义,对圣经文化传统背景的运用使小说主题富有内在的宗教情怀。这在一定程度上折射了爱略特追求人本理想的历程,也说明爱略特对维多利亚小说道德说教创作传统的继承。因此,《织工马南》的原型主题是爱略特人本理想的具体阐释。第二章结合对《织工马南》的文本细读,逐步探究文本中原型情节的文化含义与艺术功能,不论是构建富含神话色彩的复杂故事情节,还是对神秘巧合事件的运用,都是作者创作手段中的客观关联物,目的是展现命运的强大与多变性,并揭开巧合背后深藏的人性罪恶。在人物类型设置上,爱略特刻意突出两位男主人公截然不同的性格和悬殊的命运,突显马南的单纯质朴个性与其历经坎坷,重归真善美的传奇;与之对照,戈弗雷则代言了人性的复杂、伪善,他在各种考验下人性泯灭,终遭美好摒弃。两个男主人公的故事传递出的是不同的维多利亚意识形态,揭示人性中的善恶沉浮,展现其因果报应及真爱救赎的观念。主人公马南最终以人性的回归完成蜕变的历程,恰似爱略特在生活和作品中均力求改进旧宗教,追求科学理性信仰的经历。第三章综合上述分析,聚焦爱略特的人本宗教理想。马南的坎坷生平反映了爱略特在反对旧宗教时存在的现实困难,爱略特虽然批判揭露旧宗教的伪善和冷酷,但是她对宗教的道德教育作用怀有不可割舍的情愫。作为维多利亚时代的女学者,爱略特反对愚昧的教条,寄希望于文学作品的教育功能,无论是在文学创作上,还是现实生活中,她都坚持自己的独特追求。可以说强烈的宗教情怀,加之严肃的哲学思考,构成了爱略特的艺术创作初衷。 总之,爱略特在这部作品中展现的两种宗教观折射了她生活时代信仰多样性的现实。她的文学创作信念与维多利亚人特有的浓厚的宗教情怀密不可分,她的哲学思考及在现实社会中改革旧观念、寻求真诚信仰的理念是其人文关怀的深刻体现。这是一部关于善恶冲突,关于信仰成长,关于人性升华的杰作。爱略特对人性的关注和现实主义摹写,在当时的维多利亚社会无疑具有积极的社会意义和永恒价值,也是她的作品之所以赢得无数读者的重要原因之一。